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爛 酷(2)

在這種強烈的視覺對比之下,爛尾樓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控制不住地聯想到以下事件,例如,“千古忠佞有誰知”的王莽( 上句似可相應改為“未及爛尾便身死” ),中國足球隊的臨門一腳,仰天長嘯班師回朝的岳飛,等等等等,一切功虧一簣的憾事,所有未竟之事業。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說的不就是爛尾樓嗎?故顯而易見的是,觀爛尾樓而反思人生,三省吾身,勵志作用十分明鮮:做事,不可有頭無尾;做人,必須有始有終,等等。

爛尾樓對人生的反思作用,不止在勵志。有一些爛得比較另類的爛尾樓,還能引發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

廣州天河CBD區某丁字路口,有一棟歷史悠久的爛尾樓。如果把它當成一具巨人的殭屍或者未曾發育完全的巨人的怪胎,時間一長,也看慣了,但是不知何故,在“爛”的過程中突然又被不知何人貼上了一部分玻璃幕牆。我估計,“不知何人”之所以要製造這種“屍變”的效果,是為了讓它看起來有一種“正在施工”而且“即將竣工”的感覺,當然這是我猜的,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一直都沒看出這個效果來,我自始至終的認識是:增貼的那部分玻璃幕牆,使它看上去既像爛尾,又平白無故地多出“拆了一半還沒拆完”感覺。有的樓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樓死了,卻仍然活著。兩種情況,似乎都適用於這座樓,這讓我十分困惑。

過去我信張愛玲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現在,我不得不相信爛尾樓所給予的無言的啟示:“人生是一座很高的樓,貼滿了玻璃幕牆,最終爛尾。”

如果說這種反思的結果過於悲觀的話,那麼,有一些資格更老、歷史更悠久的爛尾樓,曾經讓我無比振奮地直接想起了革命、戰爭等等宏大敘事。去西郊公園看動物,是我小時候最興奮的事,興奮程度,相當於十年前到夜總會去看小姐。三十多年前,到達西郊動物園之前,在公共汽車上還有一個比較興奮的前戲,那就是瀏覽窗外虹橋一帶湯恩伯當年留下的一座座“爛尾樓”——北起吳淞、南至虹橋的二十多公里戰線上,京滬杭警衛總司令阿湯伯曾主持修築了鋼骨水泥碉堡三千八百個,半永久性掩體碉堡一萬多座,在人民解放軍三野兵團摧枯拉朽的攻勢之下,基本沒有派上過大用場,尤其是虹橋的那一堆,就工事而言,可以說基本爛尾。

今天,西郊一帶的房地產如火如荼,湯司令留下的那些碉堡大概也早就被拆了個一乾二淨,對此我並無遺憾,唯一的希望,是原地上再起的那些建築物千萬不要爛尾才好。

至於歷史更加悠久、知名度更高、反思作用更為強大的一座爛尾樓,在《 新約·創世記 》裡可以找到: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爛 酷(3)

巴別塔之所以未能最終建成,系因受到比“長官意志”更猛的“上帝之手”的干預。當然,無論如何,不管是《 創世記 》裡的記載,也不管是希羅多德公元前460年遊巴比倫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