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封建制相比,就顯得腐朽落後了。因此,秦國的奴隸制像夕陽西下以前天邊出現的一抹晚霞,雖然放射出絢麗耀眼的光彩,可是轉瞬即逝,僅僅維持了穆公時代幾十年的興盛,到穆公一死,就走下坡路,開始衰落。

公元前403年,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秦國在東面最強硬的對手是魏國,由於這時秦國仍然實行落後的奴隸制,所以在同魏國的作戰中連連受挫。秦、魏兩國原以黃河為界,河以西的地區歸秦所有。但自公元前403年以後,魏軍就逐步向秦進攻,蠶食秦國土地。魏軍攻勢最盛時,曾西渡黃河,深入秦的河西地區,並在這裡沿河修築了一道長城。魏國把河西土地變成河西郡,成為插入秦國領土內的一把尖刀,秦國軍隊被迫從黃河西岸後撤,對魏軍採取守勢。河西之地被魏佔領後,秦國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脅,如果秦國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將有亡國的危險。公元前384年,秦獻公繼位。他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上臺頭一年就廢除了殉人制度。面對東方咄咄逼人的魏國,獻公將國都從雍城遷到櫟陽(今陝西臨潼),把同魏作戰的軍事指揮部搬到前沿陣地,表示收復河西之地的決心。櫟陽原來是秦國商業繁盛之地,秦都遷到這裡以後,並沒有大興土木,增修豪華的宮殿、亭臺、樓榭等建築,而只是在原有的建築上,圍上一圈夯土城牆。據考古工作者的調查結果,秦櫟陽城東西寬'80l米,南北長2232米,城內共有正街三條,其中東西向的兩條,南北向的一條,城門則有6座。這樣簡單樸素的城市建設,表明秦獻公一切考慮都是從對魏國作戰出發的。遷都之後,秦國的軍事力量逐漸增強。秦軍在洛陰(今陝西大荔)和石門(今山西運城)先後大敗魏軍,使各諸侯國不得不對秦國刮目相看。秦獻公時期在軍事上取得的勝利,開始改變秦國被動挨打的局面。秦獻公死後,孝公繼位。秦孝公深刻認識到秦國地位不高,各諸侯把秦視同戎、狄。他決心繼承獻公的事業,奮發圖強,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孝公首先發布"求賢令",說:"有誰能想出奇計,使秦國強盛,我將給他高官做,並且分封土地給他。"就在這時,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開始了秦國曆史上劃時代的“商鞅變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邊陲牧馬到統一天下(4)

商鞅原是衛國破落貴族的後代,姓公孫,名鞅,因為他後來在秦被封於商,所以也稱他為商鞅。商鞅倡導以嚴厲的刑法治理天下,有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他先來到魏國,但沒有受到重用。公元前361年,商鞅懷著對前途的美好憧憬,來到秦國。商鞅向秦孝公闡述了富國強兵之術,提出了變革政治的主張。孝公聽得津津有味,興高采烈,數日也不覺得倦,最後決定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公元前 359年,秦孝公在櫟陽宮召叢集臣商討國家大事。在會上,商鞅同守舊的大臣們就舊制度應不應當改變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守舊的大臣們害怕改革會使他們失掉特權和統治地位,不願放棄既得利益。商鞅駁斥了他們守舊的言論,指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沿用古法;只要有利於民,就不必遵守古禮。在這場大論戰中,商鞅論述了變法改革的重要性和意義,從而在思想上為變法掃清了道路。秦孝公下定決心支援商鞅變法,於是,商鞅根據秦孝公的指示,擬定了變法令。

商鞅首先制定了獎勵軍功的法令,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規定秦國爵位為二十級,凡民眾立軍功的,均按功勞大小賞賜,例如凡戰爭中斬敵首一個,可以賞爵一級,賜田百畝,可以做相當於50石俸祿的官。這樣,提升官爵就和立軍功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