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很新鮮,剛搬來的時候,都是我們在自己院子裡種菜,西紅柿、茄子、韭菜什麼的,根本就不用到外面去買菜。”

對於物質,李銀河要求不高,“一個人消費的慾望再高,他睡的只能是一個人的床位,吃的只能是一個人的飯量。”在生活上,她崇尚節儉,從來不買名牌,“衣服都是四五十塊錢的,比我們家保姆穿的還便宜——她一條褲子都二百元呢。”

平日閒時,李銀河喜歡躺在家裡的沙發上,隨手翻看各種書籍。“好就看,不好就扔在一邊,”或坐在計算機前,“有感覺就寫,找不到感覺就停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李銀河 優雅而溫柔的生活(2)

有時候,她還會把自己的一些觀點和思緒寫進部落格。但是,某些網友的謾罵和人身攻擊讓她覺得無法忍受。“我真替他們難過。”她搖了搖頭,眼睛看著地面:“我的親朋好友對我的做法都挺支援的。王小波如果活到現在,立場肯定也和我一樣,只不過他表達的方式會更幽默。”

2007年2月4日,是李銀河55歲生日。歲月無情,她的白髮、眼袋還有抬頭紋,已經清晰可見。“小時候,每年過生日總免不了感慨萬千,隨著年齡漸長,卻變得越來越麻木。”她露出笑容,“我的生命在走向後半段,我急切盼望著60歲以後的生活。”

受父母影響最大

1952年,李銀河出生在北京。其父是山西人,母親是河南人,均為知識青年,抗戰時相識於延安。革命勝利後隨部隊進京,後來被分配到《人民日報》工作。李銀河兄妹4人,她排行老末。“大姐比我整整大一輪,老三也比我大5歲。”現在回想童年,她感覺很幸福,“非常和諧,而且不缺玩伴。”

“我們家有一個特點,兄弟姐妹都是屬於特別乖的孩子,學習特別好。”李銀河說,每次考試,不管數學還是語文,自己都能力拔頭籌,無一失手。

說起父母時,她盯著一旁若有所思:“在成長過程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其實還是他們。” “父親經常會給我們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像‘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類。”李銀河回憶,為了讓自己明白這句話,“父親還舉例分析,說有一次報社開會,大家互相提意見,他直截了當地對一個同事說:‘我覺得你這個人有點虛偽。’後來父親挺後悔的,他告誡我們,以後決不能這樣做。”這些言傳身教,對於十幾歲的李銀河來說,影響深遠。

若干年後,當一些專家和學者對她的某些觀點大加*時,人們很難看到她站出來反駁或者與之激辯,更多的時候,她會一笑了之:“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人只觀察,不批評,那麼我們一定會活得更快樂一些;如果我們總是嘗試去欣賞美好的東西,而不去看醜惡的東西,那麼我們一定會活得更快樂一些。”

1969年,李銀河17歲,正是花樣年華。然而,“*”卻把她裹進時代的洪流。本來是要被分到吉林去插隊的,當她得知內蒙正在招人後,有些坐不住了。為了爭取到去內蒙的機會,“我寫了血書表決心。”在她看來,內蒙有軍隊編制,算是屯墾戍邊,不像純粹插隊的知青。“就是當兵了嘛,我覺得挺光榮的。”

這一去就是3年。

“內蒙那個地方啊,風沙特別大,有時剛剛挖好的水渠,一場風沙就把它平掉,然後又得重挖,如此反覆。”最讓李銀河無法忍受的是,她插隊所在地位於河套地區,屬鹽鹼地,農區畝產量僅70斤,但是下的種子就有30斤。“這種無收穫的勞動說白了,是對人的一種折磨。如果說其中有什麼正面意義的話,就是讓我明白了社會,知道它和學校還有家庭是不一樣的。這也算一種人生經歷吧。”說起那段生活,她沒有太多抱怨,只是搖頭苦笑。

李銀河 優雅而溫柔的生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