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便有點文墨,也充其量是個“不第秀才”。“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話說得並不錯。

所以劉邦、項羽這兩個不學無術的傢伙,便都有和陳勝一樣的念頭。秦始皇遊會稽山時,項梁帶了項羽去看熱鬧。誰知項羽一看,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嚇得項梁連忙捂住他的嘴巴。劉邦因為替政府辦差,去過咸陽,看到秦始皇的排場,也曾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現在想來,那時候人的思想也真是“解放”,這樣該殺頭的話也敢講出來。當然,項羽是脫口而出,劉邦則多半是私下裡嘀咕(此亦為劉邦不如項羽英雄的證明),但敢想,就不易。這大概因為中央集權的專制體制真正建立以前,人們的思想相對還是比較活躍的。何況那時你爭我奪已經多年,秦始皇的江山也是從別人手上奪來的。那麼,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這皇帝你嬴政當得,我劉邦、項羽就當不得?顯然,只有當不當得上的問題,沒有能不能想當的問題。所以後來蒯通才敢對已經當了皇帝的劉邦說:那時節,磨快了刀子想幹陛下這營生的人,多著哪!劉邦聽了,也只是笑一笑,因為他知道蒯通說的是實情。

不過,如果我們把陳勝、項羽、劉邦三個人的話放在一起比較一下,還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充滿了挑戰性。而且挑戰的物件,已不僅是秦王朝,而是命運,因此有一種不認命、不信邪的精神,也因此在三說之中格調最高。至今我們讀到“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這樣的句子,內心還很是崇敬。一個用賈誼的話來說是“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的人,能說出如此不凡的話,是很讓人敬佩的。陳勝的失敗,主要在於太沒文化,因而在突如其來的勝利面前,完全不知所措,以為自己真為命運所垂青,不知真正的、最後的勝利其實來之不易,結果只做了六個月的王,便身首異處、一敗塗地了,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他在不公正命運前的奮起一搏,卻像流星一樣照亮了天空。雖然短暫,卻也輝煌。

項羽的話,則充滿英雄氣概,說得乾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氣,就像囊中取物一樣。在項羽眼裡,那位統一了全中國的“始皇帝”也沒什麼了不起,甚至只配稱作“彼”,而且隨隨便便就可取而代之。這是自信,也是自大。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敗。不難看出,項羽說這話時,是不動腦筋的,也是不計後果的。那傢伙(彼)怎麼個就可“取而代也”呢?萬一取代不了又怎麼辦呢?這可沒想過。他想到的只是要去取代和可以取代。這正是項羽的可愛處,也正是他的可悲處。 。。

一 貴族與流氓(4)

劉邦的話就沒有那麼氣派了,有的只是一個流氓無賴對大富大貴的垂涎三尺。“大丈夫當如此也!”換句話說就是有能耐的人要過就過這樣的日子。但不能如此又怎麼樣呢?大約也只好算了。這當然一點也不英雄,然而卻也實在。正是因為這份實在,劉邦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從審美的角度講,我們當然更欣賞陳勝和項羽,但從現實的角度講,我們又不能不承認劉邦是成功者。

的確,劉邦是實用主義者,項羽則是性情中人。

關於劉邦的實用主義,我們後面還要細講,但現在其實已不難看出。當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時,他的目的是很明確的,就是要像秦始皇那樣活得像個人樣兒。至於怎樣才像個人樣兒,則不甚瞭然。其實,直到他真的當了皇帝,也還仍不知皇帝是怎麼回事和如何當法。丞相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