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孤獨,是他自己造成的。項羽的失敗,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范增其實是項羽身邊最忠心耿耿的人。
范增是居巢(今安徽巢縣)人,“素居家,好奇計”,是個諸葛亮式的人物。項梁起兵時,他已經七十歲了,仍毅然從軍,隨項梁、項羽南征北戰,顯然是很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他看問題往往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他曾對項梁說,陳勝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所以讖語(帶有預言性質的民間流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陳勝首義,不立楚王之後而自立為王,勢頭肯定長久不了。閣下世世代代是楚將,如果再擁立一位楚君後代以為號召,就一定會眾望所歸。這話說得很是在理,項梁也照辦了,果然效果很好。劉邦先入關中後,他又對項羽說,劉邦在老家時,一貫貪財好色,這次入關,居然秋毫無犯,一個銅板不拿,一個女人不碰,可見其野心不小。此說簡直就是一針見血。由是之故,項羽對他很是尊重,尊他為“亞父”(僅次於父親),喚他為“阿叔”,與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劉阿斗稱諸葛亮為“相父”差不多,陳平也認為他是項羽不多幾個“骨鯁之臣”的頭一名。
然而這位亞父卻被劉邦輕而易舉地離間了。計策也很簡單:項羽的使節到劉邦軍中時,劉邦用特備的盛宴款待。正要入席時,又裝作倉皇失措的樣子說:我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呢,原來是項王的。於是撤去宴席,用劣等食物打發那使者。這個計謀,其實“小兒科”得可以,然而項羽居然中計,立馬起了疑心,對范增做起小動作來。范增是何等精明的人,便對項羽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然後拂袖而去,回家的路上就死了。
劉邦、陳平這小小的、一眼就能讓人看穿的陰謀詭計居然能夠得逞,全因為項羽那小心眼兒。一個堂堂的貴胄居然小家子氣,一個八尺大漢居然小心眼兒,表面上不可思議,仔細一想也不無道理。貴族其實是很容易變得心胸狹窄的(儘管不一定)。因為貴族之所以是貴族,就在於高貴,而高貴者總是少數人。這樣,貴族的圈子就很小。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在一個小圈子裡生活,心胸就不大容易開闊。即便以後到了廣闊天地,由於那天生的高貴和高傲,也不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因為他無法克服內心深處那種高貴感,常常不經意地就會流露出居高臨下的派頭。加上他們養尊處優,不知人間疾苦,因此即便是真心實意地關心他人,也給人裝模作樣的感覺,因為他們關心不到點子上。比如項羽就想不到,將士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圖的是什麼?還不是封妻廕子耀祖光宗!可是他該封的不封該賞的不賞,只知道流些鱷魚眼淚送些湯湯水水,這算什麼呢?
二 項羽的毛病(6)
貴族的另一個毛病是清高。清則易汙,高則易折,所以他們的內心世界往往很脆弱,也容易變得小心眼兒。因為他們在潔身自好的同時,也常常對別人求全責備。這樣的人當隱士倒沒什麼,當統帥便難免疑神疑鬼。結果自然是圈子越來越小。陳平就說過,項羽身邊都是廉潔自好、注重風骨、講究節操、彬彬有禮的人,劉邦身邊則是些貪財好色的雞鳴狗盜之徒。但哪些人多哪些人少,哪些人能幹事哪些人幹不了,不也一目瞭然嗎?
事實上,貴族由於高貴,可能會有兩種性格兩種心胸。一種是非常的寬容,一種是非常的狹隘。寬容者的邏輯是這樣的:我既然至尊至貴,也就犯不著去排斥什麼了。這就像汪洋大海,惟其大,則無所不可包容。狹隘者的邏輯則是這樣的:既然我是惟一的高貴,其餘也就不是東西。這就像雪山冰峰,惟其高,什麼也容不下。狹隘的貴族一旦貶入凡塵,就會處處格格不入;一旦由破落而發跡,又往往會十分小家子氣。他會把一切都歸功於自己高貴的氣質和不凡的能力,不承認別人還有什麼功勞。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