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82頁

從烏鎮到宜興只有一百多公里,全程高速路,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

之所以去宜興,主要是楊靖想去看看,那裡畢竟是華夏的「陶都」,而且那裡還是一代紫砂壺宗師顧景舟先生的故鄉,既然來到烏鎮了,回去的時候又恰好路過宜興,要是不在宜興停一停,楊靖都覺得對不起自己。

宜興之所以被稱為「華夏陶都」,相傳當年范蠡協助越王勾踐幹翻了楚王之後,就急流勇退,帶著美人西施歸隱於西湖湖畔。而這一對神仙眷侶曾經在宜興一代燒製陶器,故宜興被後人譽為「陶都」。現在宜興境內還有一條蠡河呢,相傳就是為了紀念范蠡和西施在這裡泛舟而起的名字。

宜興不僅是華夏的陶都,更是華夏紫砂文化的發源地,在這個不大的城市中,曾經誕生了陳鳴遠、顧景舟這樣的一代紫砂壺宗師。而位於宜興市區南邊的丁蜀鎮,就是紫砂文化的真正起源地。

小鎮並不大,蠡河從北向南縱觀小鎮,而小鎮中真正的紫砂文化的發源地,就是位於蠡河東岸的蜀山古南街。

宜興的蜀山可不是川省中的那些大山,這座山只是一個海拔幾十米的小山包而已,只不過因為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經說過「此山似蜀」,故而得名「蜀山」。

蜀山古南街就在蜀山的山腳下,西邊瀕臨蠡河,稱得上是依山傍水。

地傑,往往人靈!

這條長古街不僅是宜興紫砂的發祥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宜興紫砂的生產和銷售中心,更是紫砂藝術大師的搖籃。曾經誕生了陳鳴遠、顧景舟、張洪壽、顧紹培、吳雲根、任淦庭等一大批紫砂壺大師甚至是一代宗師。

古時候這裡繁華異常,山上是泥與火的交融,山下商賈雲集,過半住戶從事紫砂生產和經營,燒製成的紫砂器從蠡河碼頭啟程,進入太湖後被運往全國各地……蜀山的熱鬧延續了近五百年,直至改革開放後,隨著陸路交通的發達,紫砂生產中心轉移到丁山,蜀山才沉寂下來。

楊靖他們四個人把車停在了外面,然後步行進入到了古南街。

這條街道長度不過一千米,寬度也僅有三四米寬,是一條由條石鋪就的小街道,小的甚至在一般的地圖上都看不到這條古街。

在這條充滿了古韻味的街道上,兩側全都是二層的磚木小樓,紫砂壺商鋪、茶館、布店、小五金商鋪隨處可見,木板門、格子窗、電話亭、帶二維碼的小廣告……歷史與現實、古代與現代在這裡交融。

如果說烏鎮好像是一位寧靜賢惠的少婦,那麼這條古南街就是一位闖蕩過四海江湖的俠客。兩者雖然都很古老,但韻味截然不同。

格格對於這條古街也很感興趣,她來過宜興,但卻是沒有來過這裡。

古街的兩側有著大量的紫砂壺大師故居,走不幾步就能看到一位紫砂壺大師的故居,也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木頭門旁邊,懸掛著各種各樣的小牌子,上面書寫著一些讓楊靖和格格都有些看不明白的內容。

比如說兩個人就在一扇門的旁邊看到了一塊古色古香的木牌,上面寫著「一壺江南」四個字,兩個人當然不知道這是啥意思了,還以為這幢房子是哪位故去的紫砂壺大師的故居呢。結果像旁邊的人一打聽,才知道這是一個紫砂壺工作室……

兩人還在另外一幢看起來充滿了歷史感的老房子門前發現了一個木牌,上書「蜀山父房」四個字,這個名字多大氣啊,應該是某個大師的故居吧,結果仔細一看,在那四個大字的旁邊還有一行小字,看完了之後兩人不禁都樂了。因為這座房子依然是一個現代化的紫砂壺工作室……

當然,一路走來看到最多的還是那些聞名天下的紫砂壺大師的故居,顧景舟大師的故居自然不用說了,此外還看到了張洪壽故居,黃鳳來黃志強故居,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