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典上對於「師」字的第一條解釋,就是「教育人的人。」
而「師」這個名稱,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在甲骨文之中,就有「文師」這個稱號。西漢的董仲舒用了「師」一詞,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
在秦漢時期,「師傅」這一詞同樣出現,只不過當時這個詞專指帝王之師,所謂「身為師傅,貴極人臣」,在那個時代,「師傅」的用法具有一定排他性。
但到了唐代,「師傅」這個詞漸漸演變成為了「師父」,二者之間的含義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師父」這個詞在感情色彩上要更強烈一些。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足以證明「師父」這個詞代表的含義。
到了明清時期,「師父」這一詞所代表的含義越發的重要,那時師父收了弟子,弟子往往都會住在師父家裡,師父出錢出糧精心培養弟子,把弟子當成家人。而弟子,則像對待親生老子一樣對待師父,師父歸西的時候,弟子也要和師父的親子一樣披麻戴孝……
「師父」和「弟子」雖然是兩個相對的詞語,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卻和「父」與「子」的關係一樣親密。
到了現代,隨著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很多行業對於師父弟子什麼的都不看重了,表面上來看這是一種思想的進步,但實際上卻是丟失了華夏文明中一種極為重要的傳承……
不過幸運的是,即便是到了現代,也有很多行業中依舊保持著這種古老的傳統,老師辛辛苦苦尋覓親傳弟子,然後傾盡一生教導弟子、培養弟子,讓弟子可以傳承到師父的一身絕活,從而保證讓這一脈的傳承延續下去。
而這種弟子,在圈子中通常都被稱為「親傳弟子」,以與其他普通弟子區分開來。
親傳弟子和普通弟子有著極大的區別,就好像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一樣,實際上那七十二名賢者,就是孔夫子的親傳弟子,至於那三千弟子,就是普通的弟子了。
在古玩行,其實就一直堅持著這種古老的傳承,尤其是越頂級的大師級人物,就越注重這個傳承。
這也是為什麼在春節的時候,蔡易他們四個為了爭楊靖這個親傳弟子,都不顧楊老在場直接就吵了起來。
對於這些頂級的大家而言,一個好的親傳弟子就和親生兒子一樣,無比重要。當然,這些頂級的大師不缺錢不缺物的,他們的生活可謂衣食無憂。但他們缺的是能把自己一身本領傳承下去,保證自己這一身的本領不至於斷絕的弟子。
對於這些大師而言,自己這一身本領如果要是沒有人繼承而導致斷絕,那簡直可以讓他們「死不瞑目」!
所以,這些大師級的人物一旦遇到一個好弟子,沒說的,撕破臉也要搶!這是事關著他們一輩子傳承的事情,對於這些功成名就的大師們來講,沒有什麼能比這種事更重要的。
華夏人口十三億,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親傳弟子可不是那麼容易的,用「可遇而不可求」來形容都一點不為過。
劉老今年七十二歲,是故宮博物院專精青銅器以及古銅器的頂級專家,在全國的圈子裡也是數一數二的頂級大師。他從五十歲就開始找合適的親傳弟子,找了二十多年,弟子依然杳無蹤影。
肖老今年七十一歲,故宮博物院專精字畫的頂級大家,一手草書在全國書法界名列前茅。他也是從五十來歲就開始尋找可以傳承他衣缽的親傳弟子,但在2018年春節之前,弟子依然是個空。
郭老今年六十九歲,故宮博物院的頂級文保專家。在故宮博物院能夠做文保工作的,那都是最為頂尖的大師級人物。他的情況和劉老、肖老差不多,至今沒有親傳弟子。
至於蔡易,雖然看著才六十歲不到的樣子,那是因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