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高仙芝是個愛用計謀的人,在坦駒嶺讓人假扮敵軍就是個典型事例。他在*石國時也用了一個計謀,他欺騙石國國王說,只要願意謝罪就可以既往不咎。石國國王投降後被送到長安,不但未得到赦免,反倒被處決了。

石國王子得知父王被殺,當然是向*帝國請求支援。

高仙芝征討石國之舉總讓人覺得他動機不純。即便是曾奮力抵抗的高麗、奪取碎葉城的突騎施,他們的國王都得到赦免並受賜官職。而僅以沒有履行屬國之禮為理由,就*石國、處死國王,這實在讓人不解。

高仙芝攻下石國,並奪取石國的至寶“大瑟瑟”數十石。據說瑟瑟是碧珠,但具體不詳,估計是祖母綠一類的寶石。另外還掠奪了大量財物,包括黃金、名馬等西域物產。似乎這場軍事行動的目的即在於此。

並且,據說這場征伐並非朝廷的命令,而是高仙芝請求朝廷後獲准進行的。從這件事中,我彷彿窺見高麗人高仙芝的複雜性格。

關於在石國的掠奪,《舊唐書》寫道

——仙芝,性貪。

稍後又有這樣的記述

——家財鉅萬,頗能散施。

貪婪但又樂善好施,似乎有些矛盾。但要想散財,就必須先斂財。

為什麼要散財呢?估計是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時時把人才拉攏在自己身邊吧。要想建立派閥,就必須有鉅額的資金,不論古今都是一樣的。

若不惜揮霍錢財的話,家財恐怕很快就會見底。也許高仙芝的遠征也是為了補充自家的金庫。

戰事並未就此結束。

在石國看來,這場戰事不能就這麼了結。憤怒的王子向西域的近鄰諸國申訴唐軍的暴虐,試圖說服諸國反叛唐朝。然而就算聚集起眾多弱小的綠洲國家,其實力也不足以成為唐朝的對手。於是只有向新興的阿拔斯*帝國求救。

阿拔斯王朝把倭馬亞王朝的勢力驅逐出中亞細亞之後,正想找機會在這一帶顯示一下國威。石國的求救可謂正中下懷。

兩個大國出動了軍隊。東側,高仙芝將軍率領三萬漢、蕃兵力深入天山盡頭的怛邏斯城。

西側,阿拔斯王朝派出建國元勳阿布·穆斯林的部下齊亞德·伊本·薩里率大軍前來進攻。

如前所述,因唐軍內部的突厥系部族倒戈,戰役以*軍的勝利告終。

十 怛邏斯之戰與造紙術的西傳(15)

高仙芝本想次日集結兵力再戰,或許還有勝算,但部下李嗣業卻表示反對。李嗣業在翻越帕米爾時,英勇善戰,曾立下赫赫戰功。高仙芝聽從他的意見,決定撤離軍隊。

李嗣業認為這是一場無益的戰鬥,況且還有上次*石國留下的教訓。

對唐朝來說,這並不是一場重要的戰役。因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動兵才不得已應戰,只算得上一場無足輕重的區域性紛爭而已。《新唐書·本紀》中僅有短短一行記述

——高仙芝及大食,戰於怛邏斯城,敗績。

至於《舊唐書·本紀》,則對這場戰役未提一字。

*一方的記錄見於伊布努爾·阿什爾的《年代記》。書中寫道,阿拔斯軍消滅唐軍五萬人,俘虜兩萬人。但唐軍總共三萬兵力,這個記錄未免過於誇張了。

*方面的記述把怛邏斯之戰看做是沒落的倭馬亞王朝的支持者們在唐朝支援下發起的一場叛亂。應該說的確有這樣的要素包含其中,所以沒有必要拼死決戰。

中國方面的史書所記載的“漢、蕃三萬兵力”中,應該也包括倭馬亞王朝的支持者。其中突厥系的葛邏祿部族轉而投靠了阿拔斯軍,這恐怕要歸功於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的暗中拉攏。

戰敗後,高仙芝並沒有被問罪的跡象。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