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臉上依舊保持著一副誠惶誠恐之色道:“臣阿合馬謝皇上隆恩,臣保證完成皇上交給臣之重任。”
“好,姚樞姚愛卿。”
姚樞道:“臣在。”
“襄樊大決戰的序幕已經全面拉開,你作為朕欽定的隨軍參議使,後日便南下襄陽,協同阿術、伯顏兩位將軍制定各種計劃,並負責中路軍與朝中的文書來往。”
“是,皇上,臣遵旨。”
姚樞和阿合馬矛盾重重,數年前被阿合馬排擠外放,直到去年年底,才被忽必烈重新調回大都,任職同議中書省事,只不過,這僅僅是個閒職而已。
“眾位卿家,當今我朝的主要任務是襄樊之戰,所有部門都需要服從大局,以此為中心,大家各司其職,按部就班,好自為之。帝師、兀良合臺,你們二位留下,餘者退朝。”
在皇宮書房中,忽必烈將桌上的一份大宋皇家報遞給了剛剛進來的帝師郝經和在樞密院擔任同知樞密院事的兀良合臺。
作為蒙古和元朝的五朝元老,驍勇善戰的兀良合臺卻並未得到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對其是疑而忌之,待兀良合臺北上返回中都後即解除了他的兵權,就連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叛亂時,兀良合臺得到的任務也僅是留守京師。究其原因,應該是在蒙哥和忽必烈發生矛盾時,兀良合臺沒有表明立場之故,所以,忽必烈只給了兀良合臺一個閒職,樞密院事掌軍事情報,沒有實際的軍權。
不過,忽必烈卻對兀良合臺之子阿術又是十分信任,這也頗為怪異。
“兩位愛卿,如今可以肯定,南朝皇帝是想在襄陽與我軍決戰,朕也很是佩服趙禥的這幾分勇氣。”忽必烈笑笑,接著看向桌上的襄樊地圖道,“兀良合臺,現今南朝在襄樊一帶投入的兵力情況如何?”
兀良合臺指著地圖一一說道:“皇上,我軍目前在襄樊的兵力有中路大軍所部十一萬五千人,水師三千人,而南朝軍隊有襄陽軍區五萬餘人,均州張順部六千人,郢州吳松含部一萬兩千人,御林軍八千人,水師約四千人,隨州夏貴部二萬五千人,合計十一萬人左右。另據細作傳回的訊息,御林軍第一師文璋部也在前往郢州的路上,如此,南朝的總兵力應該在十二萬左右。”
“恩,雙方兵力大致相當,趙禥既然要在襄陽與我軍決戰,那朕也不會令其失望的。兀良合臺,傳朕指令,第一,襄陽阿術所部繼續以拋石機輪番轟擊襄、樊兩城,並逐漸縮小包圍圈,但是,除了城牆相對低矮的樊城北門外,其它地方均不可強攻,同時做好圍點打援準備,以城堡為依託,消滅前來救援襄陽的郢州軍和隨州軍;第二,傳令真金,盡起中路軍餘部,全部開赴襄樊;第三,傳令董文炳、合丹,東、西兩路援軍即日兵發襄陽,歸阿術、伯顏節制;第四,加快水師士卒的訓練和戰船的打造,從河南再徵調五千輔軍前往萬丈山船廠;第五,傳令我朝所有在南朝的細作,務必弄清臨安城的防禦情況;第六,全國徵兵十萬,以備所需。”
“是,皇上。”
下完指令,忽必烈道:“兀良合臺,你征戰沙場多年,經驗豐富,對眼下的戰局有何看法?”
儘管兀良合臺心裡十分清楚,忽必烈對自己並不信任,但因其生性直爽,還是道:“皇上,請恕老臣直言,這一仗不好打啊。”
忽必烈臉色如常道:“愛卿有話,儘管道來。”
“是,皇上。”兀良合臺略微顯得有些緊張,“皇上,雖然老臣已有十多年未曾和南人交手,但從我朝掌握的情報來看,南朝和以往相比,有一點最大的變化,那就是現在的南朝是以舉國之力在和我朝抗爭,不像以前,南朝是各自為政,而這一點變化帶來的就是南朝軍隊計程車氣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趙禥親征,其各部之間的協調會得以改進,因此,皇上要做好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