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4部分

聽聞陛下要治水,早已多方走訪,這是水道圖,請陛下過目。”一名四十歲左右的官員遞上幾份圖紙,他就是浙江省分管農田水利的副省長,叫夏原吉,也是原明朝的官員。

建文朝時,夏原吉就在戶部當侍中,明朝滅亡之後,他就轉投了大華民國,所以被外派到浙江省。雖說只是一名副省長,不過權力還是很大的,而且浙江是江南最富庶的地區,能在這裡當父母官,也是一種特別的信任。

萬磊接過圖紙掃了一眼,發現畫得還算簡明扼要,不由得滿意地點點頭,問道:“你以為該用什麼方案?”

“屬下以為,治吳淞江之要在於治淤。一,掣淞入瀏,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湖水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分流以建少淤泥來源;二,引黃浦江入吳淞江,以起衝淤之效。”

“用這個方法,估計要花多少人力和財力?”萬磊又問道。

“現在政府無法徵發民壯,只能出資請工,恐怕要用到二十萬銀元。”

“二十萬銀元不多,只要能把吳淞江治理好就行,你馬上擬定工程議案,向行政院報批,我的要求是在今年六月之前把吳淞江治理好。另外,我打算在吳淞江邊擇地建立全國最大的紡織廠,你儘快做好選址工作。”

“屬下知道,保證儘快辦好,陛下不必擔心。”

“現在江南剛剛平定,百廢待興,各種問題多多,你們要用心協理,儘快讓百姓恢復生活與生產。浙江有江有海,得天獨厚,將來定是我國的財稅大省,一定要治理好。”萬磊道。

第405章 經略江南(五)

浙江和蘇松地區,以前一直是明朝的重要賦稅來源地,約有十分之一的田稅取自浙江,十分之一取自蘇州府,二十分之一取自松江府。明時蘇松並非浙江轄境,算起來,東吳地區的稅賦就佔了全國稅賦的四分之一,不可謂不重。

雖說蘇州府的稅也算重了,稅額是松江府的兩倍,不過最重的是松江府,因為蘇州府下轄一州七縣,而松江府僅有兩縣,耕地面積更是隻有蘇州府的四分之一,相比較而言,松江府的稅負是蘇州府的兩倍。

當然,東吳地區重稅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在元末時,蘇松地區的百姓就跟著張士城頑抗朱元璋,朱元璋得了天下,自然要搞清算,收重稅是必然的。另外,蘇松地區多官田,官田的田稅自然比民田要高。

而更重要的是,兩浙一向富庶,工商業發達,而對明朝廷而言,商稅實在是不更於徵收,出於為自己方便,就把商稅折到了田稅裡面,如此一來,就造成了賦稅不均的亂象,說到底還是因為明朝廷實在是不懂經濟規律,更不會收稅。

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江南經濟發達,多上稅這也是理所當然,畢竟稅收也講究公平原則,多收入者多納稅,少收入者少納稅,無收入者不納稅;經濟發達地區多納稅,經濟欠發展地區少納稅。

而明朝稅收政策失敗之處在於,把稅攤到田地上,而不是直接加到具體的人身上,以至於從事工商業的富戶少交稅甚至不交稅,反倒是那些租種官田的窮鬼要多交稅,這就造成了嚴重的稅負不均,民怨自然大,流民現象也頻繁發生。

現在大華民國接手兩浙,萬磊不但把蘇松兩府重併入浙江省,同時還調整了稅收政策,直接免除一切田稅徭役,並在各府州縣設立招商局,一方面賣官田籌集資金,一方面鼓勵商人投資建廠,大力發展工商業,好讓政府有商稅可收。

而工商業要想大發展,還得有一個廣闊的市場,畢竟商品生產出來還得要賣得出去,不然就是生產過剩,反倒會引起經濟危機。為了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萬磊一方面派海邊南下南洋,拓寬商路,一方面派探險隊出太平洋,到新大陸去探險。

由於要橫跨大洋,這一次派出的探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