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放棄大部分皇權,這樣明朝就能與大華民國正常邦交,不過戰爭賠款不能免除,只能緩期支付。
兩種條件,一個比較苛刻,一個相對緩和,建文帝不選第一個,或許還情有可原,不過兩個不選,明朝廷那些對現狀不滿,想要變革,想要更多大權的大員們肯定更加不滿,君臣離心離德,建文帝就真的要成孤家寡人。
果不出萬磊所料,《華明邦交正常化兩項條件》這一份決議被方孝孺傳回到金陵之後,明廷就一片譁然。要被趕下臺的建文帝自然是暴跳如雷,不過下面的眾臣中除了少數皇親國戚之外,大多都以為這兩項條件可以接受。
另外,萬磊也在暗中推波助瀾,他不但讓人寫了一篇《督促明朝實行憲政改革還政於民》的倡議書,讓人在江南四處散發,還派人暗中聯絡明廷中央要員和各省的封疆大史,向他們鼓吹憲政改革的好處。
就這樣,在短短的半個月的時間內,江南官兵商民各界的輿論風向大變,幾乎一邊倒地要求實行憲政,甚至有大半官民還提出了要皇帝退位的要求,畢竟皇帝一退位,明朝就少了八百萬的負擔,而且以後還不用擔負繁重的宗室開支,這對國民都是有利的。
一時間輿論洶洶,建文帝就像是在狂風暴雨中的一葉扁舟,何等的孤獨無助,隨時都有可能被滾滾的洪流給吞噬掉。建文帝也意識到了這是萬磊在搞鬼,不過他無計可施,畢竟明朝在他統治下已經千瘡百孔,官民都對他失望了,萬磊不過是趁機往火上加點油,讓官民憤怒之火更加高漲,如此而已,如果皇室不同意立憲,恐怕臣民的失望就會變成絕望,到時候恐怕就難搞了。
五月二十,如坐針氈的建文帝再也坐不住了,召集皇親國戚和勳貴親信大臣,召開宮廷內部會議,商議立憲一事。會議上,皇親國戚和勳貴大臣大多反對立憲,因為他們的權勢本就是依附於皇權,一旦立憲,皇權受限,他們的權勢也是一落千仗。
“各位,臣民中多主張立憲強國,更有一些激進之徒倡言廢帝制,如朝廷不順應**,只怕會釀成巨禍。”吏部尚書茹瑺道,他是文官之首,自然是堅決支援立憲的,因為立憲之後他很可能被選為明朝真正的撐權人。
“聖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為人倫之首,臣犯君子犯父之事若發,人倫盡壞矣,天下豈能不亂,此舉切不可為。”耿炳文怒道,他是建文帝的親家,自然不希望皇帝退位。
“君臣本是名份之別,今臣民並未為廢君之謀,只是肯請君主立憲,聖上還政權與民,民亦奉聖上為君父,禮遇優厚,並保宗室不絕,此乃完國保家之善舉也,請聖上明鑑。”工部尚書吳中道。
“今輿情大起,臣民盼治,還請聖上明斷。”十數名一二品文臣也附和道。
見親信大臣中多站到了立憲派的那一邊,建文帝臉色更是不好,他掃視了下面眾臣,見黃子澄站在一邊不發一言,就道:“黃愛卿以為如何?”
“臣以為立憲好,不過不可操之過急。”黃子澄低聲道,還偷偷地向建文帝使了個眼色。
“愛卿也認為立憲好?”建文帝心中更是失望,不過他看到黃子澄在對他暗使眼色,就知黃子澄話裡有話,就下令道:“今日先議到此,各位暫且退下,黃愛卿留下。”
見建文帝獨留下黃子澄,眾文臣都斜眼瞪了黃子澄一眼,因為黃子澄跟他們是不對盤的,這個時候被獨自留下,肯定是另有圖謀,不過皇帝已經下令,他們也不好再留,只得退去。
等眾臣都走光了,建文帝才道:“現群臣為保權勢,逼朕退位,黃愛卿可有良策?”
“聖上,江山敗壞,必須大力革新,以附臣民望治之心。臣以為聖上當儘速下詔,許以立憲,以平官民怨望。”黃子澄道。
“若是許以立憲,臣民將置朕於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