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相對。吾家老屋在會稽東陶坊,地名東昌坊口,張宗子《快園道古》中
記東昌坊貧子薛五官事,毛西河文集中敘與羅蘿村揖別東昌坊,可知在明季
已如此稱,近來乃聞為妄人改號魯鎮,今亦不知其如何究竟矣。先君去世已
四十八年,與老屋別亦二十五年矣。一蕢軒雖改筑後亦陰濕多蚊,不能久坐,
未曾讀書其中。今並屋亦不存,而記念仍在,甚愛此名,乃沿用之,其實軒
固未有,只刻有石章曰&ldo;一蕢軒&rdo;而已。軒名出於《論語》,案《子罕九》
中一章雲: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蕢,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蕢,進,吾往也。
今本蕢字從竹,何氏《集解》:包曰,土籠也,朱氏《集註》同。黃式三《論
語後案》乃雲:
《說文》,蕢,草器,而無從竹之簣字。《漢書》何武諸傳贊,以一蕢障江河,注
蕢織草為器,所以盛土,是包注蕢訓土籠,即是蕢字。又《禮樂志》引《論語》,未成一
蕢。《王莽傳》,綱紀鹹張,成不一匱。顏氏兩注俱雲,匱者織草為器,所以盛土。是蕢
又通作匱。匱假借字,簣訛字。
今從其說,用從草之蕢字,《說文》段氏注引《孟子》曰,不知足而為屨,
吾知其不為蕢也。由此可以推知蕢之形狀,大略蓋如簸箕畚斗耳。朱氏《集
注》又云:
《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蕢。夫子之言蓋出於此。
案此二語見於《旅獒》,乃是偽書。朱駿聲《尚書古注便讀》卷四上注其出
處雲:
譬如為山,未成一蕢,《論語》文也。掘井九仞,《孟子》文也。但七尺日仞,周
尺當今六寸,九仞不及四丈,何足為山。且孔子譬語,今用之竟去譬字。
據此可知一蕢之語其出處即在《論語》,別無更古的根據,至其教訓則如《集
注》所說,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
皆在我而不在人也。鄙人今無此軒而用軒名,理由亦甚簡單,其一以此名為
先人所有,得以承襲,其二則意含警策,起人懼思,而草鞋似的土籠,形甚
質樸謙退,用卻實在,此物此志亦殊可愛重耳。
以上是說一蕢軒的名字。但是,《一蕢軒筆記》與別的名稱的筆記有什
麼異同可說麼?這未必然。自然的文章自然知道的最清楚,一面也誠如世俗
所說,有時難免會覺得好,在別人不覺到的地方,但其實缺點也頂明白,所
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我所寫的隨筆多少年來總是那一套,有些時候偶
然檢點,常想到看官們的不滿意,沒有一點新花頭、只是單調,焉得不令人
厭倦。但是思想轉變不是容易事,又聽說宣傳的效力發生在反覆重疊上,因
此又覺得那一套也未始不是辦法,雖然本沒有怎麼要想宣傳,雖然所說的多
含有道德的意義。我在《雨天的書》自序裡承認自己是道德家,雖反對人家
跟班傳話似的載道,自己卻仍是隨時隨地的傳道,因為所傳是出於私見的道
理,故一時亦曾以為即是言志。寫自序時是民國乙丑,於今已是十八年了,
結果還是別無進步,也少改變,誠恐於單調之外加上頑固,《一蕢軒筆記》
寫得較晚,則其特色或者亦只在此,即其色調或更較濃厚而已。
我寫文章大概總是眼高手低的一路,因此自己覺得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