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在花街柳巷中受糟蹋。後來,崇禎皇帝削減宮人數量,教坊司中不少的宮女被送到皇家新軍擔任文工團女兵。
楊蓉芳加入文工團女兵後,參與編寫《皇家新軍字典》和參與將科技書籍白話文翻譯的工作,立下不俗功勞。因為其個人意願,更願意參與政府工作,而非軍隊工作,所以工作被調到國資委。身為國資委秘書小組之一,負責與買辦商人打交道。
所謂買辦最初並不純粹是貶義詞。從字面上理解,“買辦”不外乎是採購、辦事。而負責與買辦商人打交道,其權利著實不小。
隨著特區工商業經濟發展狂飆猛進,光是崇禎九年這一年,採購的生產原料和生活用品總值得達到835萬兩之巨,而對外銷售的商品價值則達到了1700多萬兩白銀。
如此龐大的貿易量,靠著官員的力量肯定是辦不成的,所以更倚重商人的力量,完成採購和銷售任務。
專門為特區採購和銷售商品的中間商,被稱為“買辦商人”。
“買辦”這個詞,在明朝時期主要指幫宮廷採購商品的商人。北京、南京兩座皇宮,生活15萬名宦官、宮女,每年需要採購的生活用品達到數百萬兩。經手採購的太監,並不熟悉商業採購的流程,往往依仗民間的商人幫助其採購物資。
而向宮廷供貨,往往能夠比開出比民間正常市場價貴幾倍的商品物價,裡面油水多的驚人,能夠成為宮廷的“買辦”,往往都是有靠山有背景的商人。
當然,買辦這個詞,也並不是宮廷採購商人專用。為軍隊辦事的商人,可以被成為軍隊的買辦。為官府辦事的商人,可以是官府的買辦。為宮廷辦事的商人,自然就是宮廷的買辦。
而為經濟特區辦事的商人,也就成了經濟特區的買辦。
關於經濟特區的買辦商人,規模最大的是鄭芝龍家族,去年鄭家幫助特區進口270萬兩的原料和生活用品,並且幫特區銷售300多萬兩的商品。
其次是澳門的葡萄牙商人何塞,何塞每年幫助特區採購也是超過百萬兩,並且幫助特區銷售150多萬兩的商品。何塞專門做“大明——歐洲航線”的貿易,來回雖是十倍利潤。但是,一年之間只能做一個來回。加上,何塞的船隊只有800多名員工,遠遠不如鄭家船隊川流不息繁忙的在亞洲幾十個港口進出口貿易。
而除了鄭芝龍、何塞兩大第一線買辦商之外,其他的二三線買辦商有國內的商人,也有日本朱印船主,其餘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商人也不勝列舉。
隨著經濟特區的發展,這些買辦商人也等於搭上了便捷的發財通道,財力勢力也不斷的水漲船高。與此同時,這些買辦商人對特區就更加依賴。
當然,這些商人透過幫助經濟特區政府辦事,從而個個發財。而他們的資金、人力、智力的參與,何嘗不是對特區政府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源泉?
特區政府與傳統的官府不同,傳統的官府或許會做出殺雞取卵,對一些沒有靠山背景的商人進行貪婪的掠奪。“破家縣令、滅門知府”,面對官面上的手段,哪怕是擁有千萬身家,也難保富貴,反倒可能家破人亡。
特區的開明環境,也成為了吸引很多商人的獨特因素。(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手機網(。)訂閱,打賞,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第一七六章 買辦(二)
崇禎九年十二月底,天津葛沽。當地規模最大的酒樓——松風閣,已經被百多名財勢不凡的買辦商人包下。
門前張燈結綵,寫著“熱烈慶祝特區買辦商會正式成立!”的資訊。葛沽地區,很多的官民,羨慕的看著這群超級富豪。
與會者,身家幾十萬兩的只算三線買辦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