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拼的不是人數,它還包括情報、後勤、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是以,這場戰爭,從大軍出征的這一刻,就考驗著顧同以及他的智囊團、後勤部隊、地方官府等等力量。
遠徵大理,更重要的,不是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還要想盡辦法,在戰爭之後,可以存留在這片地方,可以治理這片地方,開發這片地方,這才是關鍵,也是真正考驗智慧的地方!
第390章 艱險
綿延的古道之上,十萬晉軍,長龍一樣,緩緩前行,一面壁立千丈的奇峰怪山,一面,深淵斷崖,更有流水淵底咆哮奔騰,好似怒龍一樣,對著古道上的將士不斷發出吶喊,稍有不慎,跌落其間,瞬時就會被吞沒不見。
濕熱的氣候,讓將士們不得已脫下盔甲,輕裝上路,可是不論怎麼減,武器、盔甲、口糧這些東西,始終要自己背負。狹窄的道路,並不能讓馬車大規模的行進期間,是以,肩扛手提,就是最便捷的運輸方式。好在晉軍有著漠南馬場,又有隴東新收入的一個大的優良牧場,騾馬還是替將士們分擔了不少,如若不然,恐怕就是糧草運輸,就已經將軍隊拖垮了。
蔓延的大軍之中,陳季常也像是一個普通戰士一樣,扛著自己的武器、盔甲,著了一身布衣,牽著戰馬,向著南方,不斷的前行。
普通戰士,只需要趕路,在情報支撐下,他們不用擔心戰爭會毫無徵兆的到來,可是作為決策者的陳季常,卻不得不打起十二萬分的小心,一邊和普通將士們一樣,艱難的趕路,一邊卻還要根據錦衣衛不斷傳送回來的情報,時時刻刻的思考具體的作戰策略。
好在大理國內的情形,沒有和山路一樣,讓人覺得艱難,反之,匆忙收到晉軍南征的訊息,大理國內,目前還處於一個茫然的狀態下呢,而且根據已知的情況來看,高觀音政除了在建昌府(西昌)派兵駐守之外,其餘各地,從建昌府到大理城這一路之上,基本上沒有什麼抵禦力量,而且,本著保守大本營的想法,最具戰鬥力的三十七部蠻兵和大理精銳兵馬,全部被抽調到了大理城、點蒼山,也就是說,只要拿下建昌府,那麼就意味著就此可以長驅直入,直向大理城。
擺在眼前的情報,讓陳季常不得不對顧同更加的欽佩,出兵之前,顧同就跟他斷言了高觀音政的作戰策略,那個時候,他還有幾分不相信,但是現在,事實確實如此,除了料事如神之外,陳季常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樣評價顧同的運籌帷幄之智了。不過越是如此,他對於顧同之前敲定的兵分三路,直擊大理,決戰點蒼山的戰術就越加的有信心了。
&ldo;傳我軍令,大軍全速行進,三日之後,我們要在建昌府外,給大理人一個驚喜!&rdo;篤定主意要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高觀音政部署在建昌府的先鋒部隊打蒙,所以陳季常也顧不得路途的艱險了,直接勒令全軍,加速趕路。
為了激勵將士,陳季常親自打前陣,綿延險阻、曲曲彎彎的道路之上,陳季常和他身後那杆軍旗,從此就成為了南征將士們不斷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每當被大山群嶺、大江湍流所嚇到的時候,看一眼那個始終前進著的身影和屹立不倒的軍旗,所有人,彷彿瞬間打了雞血一樣,又信心滿滿的重新上路。
山在大,路在長,卻都是有一個盡頭,可怕的是,只要有恆心,有毅力,艱難險阻,有算得了什麼?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所以,有的時候,想法簡單一些,思考得少一些,目標明確一點,在大膽一些、努力一些,誰又會知道,你會不會是那個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呢?
陳季常做到了,三天的時間,當他的軍隊,從橫山群嶺之中到達建昌府城下之時,古道、險途,就已然被拋在了身後,剩下的,是所有戰士最最熟悉的事情‐‐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