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消滅了其宿敵塔塔兒部。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一直與自己爭戰不休的王汗的金帳,王汗父子被打敗。1204年,鐵木真征服乃蠻部。
王汗隻身一人想投奔乃蠻部,在乃蠻邊界被邊將當作奸細殺死,其子桑昆身死異鄉。
強大的克烈部被滅,鐵木真佔據了水草豐美的東部草原‐‐呼倫貝爾草原。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蠻部還有力量能夠與鐵木真對抗,敗於鐵木真之手的各部貴族先後匯集於乃蠻汗廷,企圖藉助太陽汗的支援奪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場。但草原人民並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經戰陣的&ldo;太陽汗&rdo;也不堪一擊,經過納忽崖之戰,乃蠻部被其徹底消滅。
崛起擴張
1206年春天,[8]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號&ldo;成吉思汗&rdo;,正式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實行千戶制,建立護衛軍。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經二十餘年與西夏的戰爭孛兒只斤&iddot;鐵木真出征雕像,屢創西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順利南下攻金。六年,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後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ldo;違約&rdo;為藉口,乘金人心浮動及憋軍譁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jiu遼、金、元時代對被征服北方諸部族人泛稱)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克城。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採納部將建策逐步建立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後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迅即破城。同時,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四處掠奪工匠藝人,一城即掠數萬。隨後建工匠軍,設廠冶鐵製造兵器。在通訊聯絡上建立&ldo;箭速傳騎&rdo;,日速數百里,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於發揮騎兵之長,有&ldo;蒙古旋風&rdo;之稱。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征。
十三年,遣先鋒將領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
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蒙古在中原地區的擴張徵。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遣哲別、速不臺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迫其逃至寬田吉思海(今裡海)中小島(後病死)。再命哲別、速不臺繼續西進,遠抵克里米亞半島;自率一軍追擊摩訶末之子札蘭丁至申河(印度河)。
十九年,班師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於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