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站在高高的禮臺之上,臉上的緊張早已經不見,相反,這個時候他目光炯炯,成竹在胸一樣,絲毫也不畏懼底下人群的議論紛紛,愈加高亢的說道:&ldo;楚國大地,人才輩出,可是奇怪的是,自從三閭大夫屈原跳江之後,楚地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什麼像樣的人才,等到了唐朝年間,更是流傳起了一個&l;破天荒&r;的故事‐‐故事是說,唐中期,連續幾屆朝廷科舉大考,堂堂的荊州府竟然屢屢剃光頭,沒有一個人名列進士榜上。所以被人們戲稱為&ldo;天荒&rdo;,意思即為天子朝堂上的人才災荒,不過這是用來諷刺楚地無人的話,天子的朝堂自是不會缺少人才的。多年以後,終於有個楚人中榜,荊州府的地方官員和民眾高興得奔走相告:終於&l;破了天荒&r;。&rdo;
說到這裡,眾人不禁為耶律楚材講的這個故事感到好笑,亦有人覺得耶律楚材能夠知曉這些坊間雜談很是不簡單,至少可以說明他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能採集民間眾口相傳的俚語野聞,是個不讀死書的人。
耶律楚材也笑了一笑,大概也是覺得以往號稱&l;惟楚有才&r;的楚地竟然無人可用實在可笑,不過接下來,他突然話鋒一轉,用近乎於逼問的語氣向眾人發問:&ldo;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在惟楚有才的楚地竟然多年無人應舉,這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嗎?&rdo;
不待眾人思考,耶律楚材一環套一環的接著說道:&ldo;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卻是離不開楚國的歷史淵源和當地的習俗環境。&rdo;
&ldo;楚人是從深山老林裡走出來的古老民族,他們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奮鬥求生的意志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思想抱負。但是,楚人卻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處處防備別人,而且還善於用鬼神巫術來算計別人,形成了氣量小,胸懷狹窄的民風,容不得別人比自己高明,比自己成功。&l;問鼎中原&r;和&l;不服周室&r;兩個典故之中,固然有表達的楚人急於王霸天下的意思,可是其中卻也隱含著,楚人認為周朝朝廷總是瞧不起自己,才尋找機會實施的反抗舉措。所以,作為楚人,只要他們在一起就喜歡&ldo;窩裡鬥&rdo;,而一旦楚人當了官或擁有了一方領地,就不容許別人比自己的智慧高、本領強,想方設法也要把比自己強的人整垮、整倒、整走。楚國曾經有與秦國爭奪華夏江山的強大勢力,但由於不善於用楚人的人才,排擠人才,結果逼迫得經邦濟世之才不得不逃亡他方求生存。到最終,更使楚國滅亡。&rdo;
&ldo;由此可見,楚才晉用,最根本的是楚國的環境有問題,楚人沒有容人的雅量,作為楚人中一員的楚王自然也不例外。&rdo;耶律楚材重重的揮舞著拳頭,看得出來,他的內心此時十分的激動,他明亮著眼睛看著所有人,自問自答般的緩緩說道:&ldo;找到了楚才晉用的根源所在,那麼我們就要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改變楚人不能容人,不能用人的問題呢,我想這要從制度上著手。&rdo;
&ldo;怎樣著手呢?一、要大興教化,培養百姓崇尚聖賢教導,用至聖先師的思想去感化他們,用經典的力量去改變他們的固有思維,讓他們知道,有教無類、三人行則必有吾師、見賢思齊,而不是在看到比自己賢明的人之後,就想著去打壓報復排擠他,這不僅是君王要做的,更是治理州縣的地方官員要做的;二、要將培養人才、尊重人才作為一種制度,一種環境延續,禮賢下士,求賢若渴,遍訪賢才,不僅要將本地區的人才發現、任用,更要吸引外地的人才進入,使整個國家,都能有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如此,才不會出現楚才晉用,相反,只要做到了這些,我相信還會是晉才楚用的局面。&rd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