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草、裝備、禦寒的衣物,也都從山西和四川紛紛向此次出兵的大本營函谷關開始聚集,只等著大軍主力出關,爭霸中原。
加上目前羅通、賀鬍子二人的前鋒部隊在函谷關周邊府縣的戰鬥,晉軍主力出關的前路已經差不多鋪墊好了,這個時候,二十萬將士,就等著顧同一聲令下,然後立即出兵中原呢。
不過想到自己目前至少還是趙宋朝廷的王爺,還沒有徹底的獨`立,是以顧同一邊準備作戰力量,一面讓辛棄疾代筆,寫了一封&l;伐金策&r;,由快馬八百里加急送往臨安城,報之宋寧宗趙擴和丞相韓侂胄。
一直都在關注著顧同何時出兵中原的韓侂胄,收到這封請求出兵的奏摺的時候,欣喜的簡直都合不上嘴了。不用多說,韓侂胄立即手執顧同的奏摺,求見了趙擴,並向其力陳顧同此時出兵的幾點優勢,打消了趙擴心中的疑慮。
未幾,連朝會都省了,趙擴就讓韓侂胄代為擬詔,加封顧同為樞密院使,太尉,徵虜大將軍,統兵馬出函谷關,同江淮戰場上的宋軍一道,共同伐擊金兵,以期奪回中原江山。
趙擴的詔書,無疑,引來了朝臣們的議論,贊成者,自然覺得這是晉王顧同忠心的例證,反對者,自然認為不應該給顧同加封這麼多的官職,樞密院使、太尉,雖然都是戰時的虛職,可是卻也是名義上的軍隊統帥,這些人認為顧同會藉此勢力繼續升漲。按著反對者的意見,最好的結果就是推磨不餵草,讓顧同出自己的兵,為朝廷打仗,然後再被女真鐵騎削弱,如此為朝廷所控制。
這樣的想法,自然是行不通的,事實上,這也不過是一部分朝臣的臆想而已。
於晉軍出兵中原一事,受震動最大的卻還是史彌遠、錢象祖一派,這些人本來借著江淮戰場上的宋軍潰敗,打擊韓侂胄差不多已經要成功了,可是卻沒有想到讓顧同的這一手直接打回到原形。
借著晉軍即將出兵中原,韓侂胄的人氣比之先前還要旺盛,所有人都對晉軍的戰鬥力相當肯定,是以也認為北伐大業,在韓侂胄的主持之下,必然會成功。韓侂胄人氣大增,支持者變多,相應的史彌遠這一派就要減弱,是以史彌遠想也沒想,就把這筆帳算到了顧同的頭上。不過面對隨時都可能北伐成功,隨時都可能成為南宋王朝的桓溫的韓侂胄,史彌遠也漸漸覺得不能在單獨透過政治的爭鬥來達到目的了。想著韓侂胄不死,那麼北伐就要成功,江南世族的利益就要被削弱,無奈之下,史彌遠在心中就開始謀算走上另外一條路。
擒賊先擒王,退敵當滅將。
史彌遠打算從韓陀胄下手,進而徹底的摧毀掉主戰一派的力量。
至於顧同,不知道是選擇性忽視還是覺得不足為慮,史彌遠竟然考慮也沒考慮。
歷史,說起來就是這樣的可笑。當韓侂胄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推動收復失地,北伐中原的大業的時候,竟然會淪落為另外一夥利益集團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是,史彌遠也沒有想到,當他決定除掉韓侂胄,破壞北伐大業的時候,他也註定了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留下名字,而且,他的下場,也不會比韓侂胄好多少。
臨安朝堂上的爭鬥,是影響不到顧同的。
當蓋著大行皇帝之寶的詔書,從臨安傳到長安城的時候,晉軍立即就祭旗出兵。
開禧二年七月底,大宋皇帝敕封晉陽郡王、太尉、樞密使、徵虜大將軍顧同,於長安城起兵二十一萬,出潼關、函谷關,東臨中原腹地,與女真鐵騎爆發了爭奪中原地區統治權的大戰,史稱&l;中原大戰&r;。
戰事起,風雲動,本就江河日下的大金國,此時更是風雨飄搖,動盪不安。
第416章 四方動
晉軍祭旗告天,然後二十餘萬大軍浩浩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