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第一章 漢陽陵

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東邊,有一座座狀如山丘般的陵墓,其中最東一座就是近兩年來考古發掘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的漢陽陵。

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代皇帝漢景帝劉啟與其皇后王氏的同塋異穴合葬陵園,距西安市區20公里,居咸陽塬上,北有涇河,南臨渭河,東方恰涇渭匯合處。整個陵區呈葫蘆狀,東西長近6公里,面積約10多平方公里。

眾所周知,漢景帝在位期間實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實行“和親”,穩固邊防;對內“削藩”,加強中央集權,他在位僅十七年,而西漢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卻達到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大繁榮時期,出現了“文景之治”。據(漢書)記載,“太倉之粟,腐朽不可食,當師之戟,聚百聚萬,貫朽不可矯,街頭巷尾有馬”,即描述了當年的景象。

1998年江總書記參觀漢陽陵後也感慨穩定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毛澤東主席曾在詞裡寫道:“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

只識彎弓射大雕”。這是一代偉人對古代王者的評點。“漢武”即漢武帝,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凱撒”。漢朝真正強盛,威震四方,也正是漢武帝時期,然而漢武帝之所以有大作為,無不與景帝的基業有關。景帝在漢代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漢陽陵主要由帝、後陵園、南北從葬坑、禮制建築、東北區陪葬墓、刑徒墓地及陽陵邑是等部分組成。整個陵區南北對稱,東西相連,布

局規整,結構嚴謹。從1990年起,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陽陵考古隊對陽陵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鑽探、發掘,發現了排列密集,內涵豐富的陵墓、建築、從葬坑等遺址300餘處(座),200多座陪葬墓園棋盤狀排列,出土以彩繪裸體陶俑為代表的各類珍貴文物5萬餘件,是日前規模,形制,佈局等掌握最清楚的西漢帝陵。帝后陵園,呈正方形,邊長400餘米,封土外貌呈覆鬥形,四周有夯土圍牆,牆寬4米,牆中央各修闕門一座。陽陵座西向東,正前一條筆直的司馬道直通陽陵邑。帝陵周圍呈放射狀分佈了81座從葬坑。從葬是指將陶傭和器物與墓主一同埋人地下,以供其在冥世役使的一種送葬形式。從葬坑即指埋葬這些的坑穴。現在能看到的許多文物皆出自於從葬坑,其中陶俑,最讓人激動;其次是木製車馬、金屬兵器和生產生活用品等。

考古工作者按照操作規程將坑體上部的現代耕土層,漢以後堆積層,回填土一層一層地揭開,露出了漢代文化層,在技術人員小心清理下,許多細微而複雜的遺蹟現象漸漸露出了“廬山真面目”。最上面是一層兩側稍高中向下凹了的木紋痕跡。根據這一判斷,當時的坑體頂部覆有一層棚木。當考古隊員依次清理完上部堆積,將從葬坑棚木層整個揭去之後,在未被盜洞破壞的部分露出了大批排列密集但卻整齊有序的彩繪俑頭,彷彿一支久已潛於水底的水軍突然浮了水面,其場景其陣勢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隊員們努力按捺住“發現”的驚喜,繼續耐心而細緻地向下清理。他們發現大多數俑頭都有一道帶有紡織品紋路的硃紅色痕跡,另外,少數俑的頭頂或兩頰有紋路相對較粗的紡織品遺蹟。在清理陶俑肩部以下時,為了最大限度的儲存陶俑身上的那些已經腐朽了的有機質的文物遺蹟現象,考古隊員根據陶俑身旁土質土色的細微變化,用細小的竹籤特別謹慎小心地將確認無任何遺蹟的泥土一點一點地剝離。經過這些艱苦細緻的工作,相對較為完整的一尊尊陶俑雕塑便展現在他們面前。根據陶俑身上的遺蹟來看,當時的陶俑應當有木製的雙臂,並戴帽著衣,擐甲搖籃盾,執戟佩劍,一幅軍士裝扮。這點與秦兵馬俑不同,秦俑的包括衣服在內的所有部件均是燒製而成,足見漢的富庶。和秦兵馬俑另一個不同是,這些漢陶俑形體較小,高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