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產生了魯迅對北京大學的傳統的獨特理解、闡釋和想象。1925年魯迅應北大學生會的約請,寫了《我觀北大》這篇重要文章,提出了他的北大觀——。 最好的txt下載網
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7)
第一,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雖然很中了許多暗箭,背了許多謠言;教授和學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換了,而那向上的精神還是始終一貫,不見得馳懈。自然,偶爾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轉馬頭的,可是這也無傷大體,“萬眾一心”,原不過是書本子上的冠冕話。
第二,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自從章士釗提了“整頓學風”的招牌來“作之師”,並且分送金款以來,北大卻還是給他一個依照彭允彝的待遇。……那時固然也曾顯出一角灰色,但其無傷大體,也和第一條所說相同。
……僅據我所感得的說,則北大究竟還是活的,而且還在生長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長者,總有著希望的前途。《我觀北大》,《魯迅全集》卷3,頁168。
魯迅在這裡強調北大的精神是一種“向上”的“活”的精神,與前述他一貫的強調教育要培養“活人”,是“教人活,而不是教人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強調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並“常與黑暗勢力抗戰”,也是與前述對“大學”和“革命”的聯絡的思想一脈相通。這裡所講的“新的,改進的運動”當然首先指的是新的思想、文化運動,但同時強調的是與新的社會運動的聯絡;所謂“與黑暗勢力抗戰”,當然是包括思想、文化、教育上的與政治上的“黑暗勢力”在內。這本來就是“五四”時期北大的傳統:當時北大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而且直接引發了五四愛國學生運動。現在,魯迅強調的是,北大“始終一貫”地堅持了這樣的五四傳統,這是因為在北大內部在這一問題上是存在著爭論的,魯迅文章裡一再說並不存在“萬眾一心”的局面,說有人“很想勒轉馬頭”,“也曾顯出一角灰色”,這是確有所指的。《胡適文集》裡收有胡適與王世傑、丁燮林、李四光、陳源等人聯合署名的《這回為本校脫離###事抗議的始末》,對北大因反對教育總長彭允彝、章士釗而脫離###提出了抗爭,其理由是“本校應該早日脫離一般的政潮與###,努力向學問的路上走,為國家留一個研究學問的機關”《這回為本校脫離###事抗議的始末》,《胡適文集》卷11《胡適時論集》,頁123。。這確實是另一種北大觀,也可以說是以胡適為中心的這群北大教授對北大精神、北大傳統的另一種闡釋與引導:如我們在前面所說,胡適直到晚年都堅持這樣的觀點:五四新文化運動發展為政治運動,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干擾;而對新文化運動他也力圖將其由“淺薄的‘傳播’”引導到“‘提高’的研究工夫”上來。這就是說,如果說,蔡元培對北大的定位原有兩個方面,一是“獻身學術研究和個人修養的封閉的聖地”,一是“政治文化活動中心”見魏定熙:《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頁191。,這構成了一個矛盾;而現在胡適們卻試圖用取消北大後一方面的功能與作用的辦法來根本消解這一矛盾,使北大成為純粹的“研究學問的機關”,北大傳統也就限制在純粹學術這一範圍內。
(七)
魯迅與胡適教育觀念的分歧,對於北大的不同想象,其實是根源於他們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兩種模式的不同選擇與自我定位的。
這集中體現在“好政府主義”的提出與爭論上。
胡適等在前述《這回為本校脫離###事抗議的始末》裡,在要求北大“早日脫離一般的政潮與###”的同時,還有一個保留,即“本校同人要做學校以外的活動的,應該各以個人的名義出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