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其次,物資匱乏直接造成了人沒有富足的吃喝、武器沒有足夠的彈藥供應,日本軍人可以不吃不喝,但槍械沒有了吃喝,那就和燒火棍沒啥區別。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如果以轟炸為戰爭開始標誌,那麼從開戰以來日本三大師團基本是在各自為戰,而事實上真正與中國陸軍面對面交戰過的、知道其實力的,卻只有已經覆滅的第三師團。也就是說第二和第五師團是知道了中國空中力量的強大,但還沒有認識到中國陸軍的無敵。也正是因為對對方的不熟悉、不瞭解,又出於新竹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第五師團是不得不派出一個精銳聯隊駐守於此。其用意無非兩點,第一就是如果該聯隊成功抵住了中國陸軍的進攻,那證明第五師團足以戰勝登陸敵人。另外就是該聯隊玉碎,不僅可以讓第五師團瞭解到中國陸軍的實力,也能為其大部隊防禦臺北、基隆等地區贏得時間……
俯瞰整個新竹平原,扼守新竹市的重要戰略要地莫過於十八尖山。該山因由十八個淺山頭連綿於丘陵地帶而得名,最高點在介壽亭附近,標高128。9公尺,由十八尖山山頂遠眺,西北向可望見新竹市區街道景色,右邊是頭前、鳳山二溪,正前方是臺灣海峽,也可向東南面瞭望大霸尖山、清泉五指山群峰與竹東方向流貫而來的頭前溪,視野極佳。
十八尖山地區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公園,公園呈新月形,蜿蜒三四公里恰好環抱了新竹市的東、南郊區。另外,森林公園面積40萬坪,規模宏大。在清代十八尖山因山勢翠鬱、層峰連綿、宛如屏風,故被訂為學宮之案山。日本侵佔臺灣後,以官民合作方式將新竹東方的十八尖山闢建為遊覽公園,即十八尖山森林公園。
在廣闊的新竹平原上要防守作戰,自然不能脫離利用十八尖山的地理優勢,但最高峰也不到130米,這樣的山頭充其量最多堪當一次小規模的阻擊戰,沒有太大的地理優勢可供日軍利用。然而日軍就是在這樣一個不是很有利的地形上發揮出了他們單兵素質水平,從第五師偵察兵的偵查結果來看,十八尖山地區儼然已經被日軍建設成了很具規模的防禦戰線,一條條塹壕、一座座沙袋碉堡、一道道鴻溝……面對這樣的防守架勢,如果以單純的步兵進攻,即炮兵火力打擊與掩護、步兵協同進攻等方式作戰,傷亡不容樂觀。
但是,戰爭的發展是伴隨著人類文明而發展的,有時候它的存在反而能夠引領文明的進步,這也是戰爭充滿了魅力的原因,充斥著血腥與殺戮的禍源。
1929年11月13日12時23分,中國陸軍首支與外軍交戰的機械化步兵師登臺亮相,不過亮相的標誌是以炮兵叢集火力打擊的方式開始。該師擁有中、大口徑火炮全部參與了對日軍十八尖山陣地的炮擊,自行迫榴炮、自行加榴炮等等在23分那一刻開始直至13時34分結束,拋開了日軍炮兵的炮兵大戰時間,剩餘的一個小時的時間也裡足夠讓該師向日軍陣地發射上萬發炮彈,而在這過程中,對日軍而言就是度日如年了。
“105毫米榴彈炮!”
日軍軍曹的吶喊聲還未結束,硝煙瀰漫的陣地上立刻傳出了一聲劇烈的爆炸聲,沙袋、原木、碎石、屍體等等隨著劇烈的爆炸同時飛上了天,而軍曹的吶喊聲也在炮擊聲中顫慄。沒有多少士兵能夠聽清他的提醒,在他們看來,中國人不是瘋了就是有錢得瘋了,大口徑的榴彈炮就像是不要錢一樣亂炸,很少是單顆炮彈落地,往往是鋪天蓋地的大口徑榴彈炮落在陣地上,那感覺就如同大地震一般。
“155毫米榴彈炮…”
軍曹的素質非常高,在歐洲戰場上歷練過的他能夠從炮彈的飛行聲音中就能辨別炮彈的口徑和種類,這種技術可不是常人能有的,往往具備這種素質的人都是在戰場上挨炸經歷豐富的人,這位名叫羽田的軍曹就有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