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的人”。

到了2005年冬,以新浪網大規模建立“名人部落格”為標誌,中國部落格作為一種新文體終於“浮出水面”。許多作家學者都開闢了個人部落格,形成了一種“生機勃勃”的“部落格大躍進”局面。

需要注意,並非所有的部落格都是文學性的,不能把所有部落格一律視為“當代文學”。能夠成為當代文學新文體的是那些具有文學創作性的部落格。

作為當代文學新文體的部落格,顯然應該成為新世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曉明先生在《2006年文學關鍵詞》一文中指出,與其說新世紀文學“是自然生成的,不如說它是被積極建構出來的”。(見《當代文壇》2007年第2期)誠哉斯言,我們如果將一切產生在21世紀的文學現象都納入“新世紀文學”,則這一命名的必要性當然要遭受質疑。只有真正顯示出中國歷史進入21世紀的文化精神面貌的文學,才能無愧於這個稱謂。與當代文學的其他文體相比,部落格文體顯示出了許多奪目的新特性。筆者由於較少上網,研究不夠,此處只能簡要提出六點。

第一,草根性。這一特點是張頤武先生所敏銳發現和大力強調的。雖然部落格裡有很多“名人”,但這些名人也是以“草根”姿態來寫作的。無論是被稱為80後作家代表的韓寒、郭敬明,還是成名已久的作家餘華、鄭淵潔,他們都必須回到生存的地平線上,才能被認同。部落格特殊的發表方式,制約了“創作”的神聖性。許多名人的“粉絲”欣悅地感嘆,可以如此近距離地跟偶像直接交流。而交流的結果,就是神秘感的淡化和草根性的認同。一些不是本人所寫的“官方部落格”,是不大受重視的。草根姿態,恰恰是現代知識分子實現“與民眾相結合”的重要關鍵,過去魯迅和毛澤東時代所一再呼喚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在新的時代出現了新的解決方式。

第二,靈活性。部落格寫作可以使用傳統的“體裁”,事實上也不可能完全另起爐灶,突破所有傳統文體。孟繁華先生曾經鼓勵過筆者的“跨文體”寫作。但所謂“跨文體”仍然必須有既存的文體可跨。常見的是利用部落格來寫日記。但日記本身就具有“跨文體”性,因為日記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介紹、抒情,實際上是一種規定了寫作出發原點——日期的“散文”。也有寫詩歌的或者小說的。筆者很少主動去看別人的部落格,只關注一些熱點話題,調查不夠,沒有見到“戲劇部落格”。大概劇本不適合於在部落格上面寫作吧。這個問題需要繼續研究。因為沒有規則約束,所以部落格多數是興之所至,自由抒發。將事先寫好的“標準文章”或者專業論文貼到部落格上,往往不受歡迎,原因就是讀者發現其不夠靈活。讀者寧願在其他媒體上看到那樣的文字,而不願意在部落格上亦步亦趨地“上課”。

第三,互動性。部落格一般都設定了評論和留言功能,所以跟讀者的交流程度和頻度都是空前的,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對寫作形成了干預。“文革”時期的“集體寫作”在形式上未免簡單機械,強行的外界干預有時候衝擊了執筆者的創作積極性。而部落格的寫作干預則形成非常有趣的現象,例如有的作家學者關閉了評論功能,保持寫作心態的相對純淨;有的則在評論浪潮中惴惴不安,四處解釋。這是創作心理學研究的極好事例。由於部落格的寫作者與評論者分處於明暗兩個空間,評論者可以無所顧忌,甚至任意謾罵,這就使得寫作者必須時時認真考慮每一個字的社會影響。這樣,貌似個人寫作的部落格,其實已經先在地“內建”了十分複雜的大眾的情緒和理念。敢於反抗這一潛規則的部落格,必然要遇到麻煩。2006年阿憶的部落格由於在“公佈北大教師工資單”和“劉胡蘭犧牲細節”兩次事件中堅持“單向不互動”立場,結果在難以調和的氣氛下關閉了。

部落格,當代文學的新文體(3)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