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倫敦不久,由於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
去了女兒家,回來又從德國傳來好訊息。燕妮特別愉快和高興。讀者要求印行《資本論》第三版。在英國的一個著名刊物上,前所未有地登載著一篇文章,頌揚馬克思為卓越的科學家和社會主義思想家。10月底的一次令人興奮的選舉結果,再次證明,即使在反動政府非常法的壓迫之下,德國工人運動仍然在不斷地進行,工人們愈來愈理解馬克思的學說了。
這天早晨,馬克思也突然覺得自己好多了,能自行走到燕妮的房間裡去。
抱病的老夫妻為喜訊擁抱,相互吻著對方都已枯槁的手指……
愛琳娜在門外樂滋滋地悄悄看著暮年的雙親:&ldo;他們在一起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像是即將永別的人。&rdo;
1881年12月2日這是燕妮彌留的最後一天。天氣寒冷,夜裡急風暴雨。她直到最後一分鐘,神志始終清醒。當她的言語已經十分困難時,為了讓親人們振作起來,最後盡力地握住每一位親人的手,用英語向心愛的人說出最後一句話:
&ldo;卡爾,我支援不住了。&rdo;
凝視著丈夫的眼睛,突然驚異地睜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時代一樣,晶光閃亮,炯炯有神,最後一次輝映出這位非凡的女性那偉大與深邃的心靈。眼睛中閃爍著惟一能減輕死亡痛苦的無窮盡的愛……
燕妮去世了。馬克思彷彿是停止了感覺和思維。
愛情的終曲發出了強烈的顫絃音……
燕妮的逝世對馬克思的打擊太大了。醫生極力設法使馬克思擺脫這種完全衰竭的狀態,但已毫無功效了。恩格斯以絕望的聲音說:&ldo;摩爾也死了!&rdo;
這句話初聽起來多冷酷無情,愛琳娜只是到後來她才理解&ldo;將軍&rdo;的洞察力何等敏銳,馬克思內心的某種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同燕妮俱亡了。悲痛摧垮了巨人。
燕妮&iddot;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非教徒義地。這正是她曾在漢普斯泰特荒阜的小山頂上同馬克思常散步所看到的那座公墓。
恩格斯站在掘開的墓穴前發表告別講話,由於心情激動而口吃得厲害,&ldo;朋友們&rdo;,他掃視了一眼到場的人們那哀痛欲絕、低頭慟哭的身影,特別是那花白頭髮的琳蘅俯在靈柩上大哭不止,恩格斯哽咽著說不下去了……傷心的淚水奪眶而出。
只有幾位朋友、親人伴送燕妮到達長眠之地。恩格斯在悼詞裡為眼下崇高、頑強的女性樹起一塊紀念碑:
第30章 晚年&iddot;最後的歲月(4)
&ldo;這位具有極其敏銳的批判智慧、巨大的政治上的機警、充沛的精力和熱烈的性格、忠於自己的戰友的女性,在差不多40年中為運動所做的事情,是社會公眾看不到的,現代報刊的年鑑裡也沒有記載下來。這一切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感受得到。但是我深信:那些巴黎公社流亡者的妻子們還會時常回憶起她,而我們也將時常為再也聽不到她那大膽而合理的意見(大膽而不吹噓,合理而絲毫不損尊嚴的意見)感到若有所失。……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別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幸福,那麼這位女性就是她!&rdo;
燕妮離世兩月後,醫生勸馬克思外出療養。1882年2月,馬克思去法國的大女兒燕妮家度過了冬天。儘管女兒對他關懷備至,讓他生活輕鬆愉快,但是深深的憂鬱還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