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以上這個家譜來自《史記》,是相當相當錯誤的,因為文王姬昌是紂王時人,古公亶父是他的爺爺,而後稷呢,是堯舜禹時代的人。從大禹到紂王其中經歷了三十一世、四十八王,時間約為1100年,從不窋到姬昌一共才14個人。您可能說:兩數一相除平均每人活了約78歲,不是挺合情理的嗎?對不起,您不要忘了,並不是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才會有下一代,而通常是在二三十歲的時候生子,晚一些也是在不惑之年,最晚也不過花甲。現在我們以平均50歲(知天命)生子來計算,14*50=700年,比1100年還少400年吶!要是以30歲作平均年齡,是420年,天吶!30歲已經是很大的數字了,實際上古代有不少人十七八就生子了……

關於《史記》的這個錯誤,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解釋。據說真正的家譜已經找到,從后稷到姬昌是35代。鑑於抄它也沒什麼意義,這裡就不費那個事了。總之,我們不要迷信《史記》。

家譜問題說完了,我們開始講故事,帝嚳和他之前的就不說了,我們從后稷說起。

后稷,人稱農神,其出生比較神,和伏羲差不多。

后稷的母親是姜嫄,為帝嚳的元妃。某日,姜嫄在郊外見一巨人腳印,很是好奇,就上去踩了一腳,誰知這一踩可不得了,竟然踩出了身孕。姜嫄感到羞恥,但當時可沒什麼人流,只好把孩子生了下來。姜嫄認為此子不祥,就將他扔到了狹窄的深巷裡,怎料馬牛見了這個嬰兒竟然繞著走;姜嫄又要把他扔在了荒林之中,不成想樹林裡面總是有很多人;狠心的母親又把兒子扔到了溝渠的寒冰上,結果是飛鳥都落下來,或用翅膀蓋在他身上給他供暖,或用翅膀託在他身下,防止他陷入冰下。姜嫄認為這兒子有如神助,簡直太神奇了,想來必成大器,終於下定決心把他抱回來,要將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屢次想把他扔掉,就取名叫棄。

果不其然,棄就是與眾不同,從小就善於思考,有一項特別的愛好:種莊稼。他把種莊稼當成遊戲,種出來的豆啊麻的都比別人的長得好。等到成人的時候,就喜歡耕田種穀,總結出什麼地適合種什麼植物,什麼植物適合種在哪裡,並將此經驗傳給了附近的民眾,從此他們種的莊稼總是比其他地方的長得茂盛。

這時候在位的是堯,堯是棄的二哥(老大叫摯)。當他聽說棄的情況後,就舉任棄為農官,負責教給民眾種莊稼,於是天下得到了大豐收。後來舜帝即位,設定了官職給眾人分工,任棄為農師,掌管天下的農耕,為表彰棄的功勞,把他封到了邰,這個地方就是姜嫄的孃家(在陝西武功一帶)。舜又以官為號,稱棄為后稷,並賜姓為姬。後來后稷幫助大禹治水,負責老百姓的吃飯問題,立有大功。

據專家解釋,后稷是官名,而棄是第一代,棄的兒孫們接替他的崗位,也是后稷。后稷傳了N代,傳到了不窋的手裡。不窋之時,正是大神姒孔甲在位時,此君“好方鬼神、事*”,使政治*,天下動盪。不窋於是廢棄農師,不再務農,帶著族人逃到了戎狄地區,最後落腳於北豳(bīn)(今甘肅慶城)。

不窋長子叫鞠陶,據說他出生的時候右手掌紋很像古代篆文的“鞠”字,所以取名為鞠。到了北豳後,不窋封鞠為專門負責挖窯的官職,帶領周人一邊挖窯燒陶器,一邊挖窯用於住人,最後,人們都稱鞠為鞠陶了。

不窋死後,鞠陶成了周人首領,他在位期間發展了牧業、興修了水利、建立了村莊,周人從此擺脫窯洞生活定居了下來。後世周人尊稱其為“周老王”。

相傳鞠陶是鞠姓人的始祖,被他們親切的稱為“鞠老王”。

鞠陶死後有公劉(一說N代後才有),這個名字本是職務名,“公”是尊長的意思,“劉”是兵器的意思。可見公劉做過安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