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3章 爭論不休

聽了文徵暉的話,永繼帝不動聲色,但是心裡也有震動。 實際上他自己何嘗沒考慮過這些問題。 所以,當賀友蘭提出在嶺南再設市舶司的時候,把嶺南的港口變為商運港口的時候,他否定了這一提議。 虞朝在安康帝時,出現了倭寇問題。 到了萬載帝時,包括鄭家、肖家在內的武將集團,對倭寇浴血奮戰,終於換得了沿海地區的穩定安穩。 倭寇的背後其實是南方走私的極度氾濫。 海商由於無法獲得合法的經營許可,只能搖身一變,成為海盜,依靠走私,賺得盆滿缽滿。 大部分倭寇實際上他們的打手和馬仔。 少部分也是海盜,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和沿海的走私犯相勾結,賺取暴利。 燒殺掠奪不過是順手而為,最初為了給沿海官府增加負擔,忌憚海盜和走私犯們的勢力。 誰知後來越發過分,視沿海百姓為魚肉。 萬載帝在位的時候,曾經開了一段時間的海運,發給南方海上船引,讓他們能夠正常貿易。 沒想到的是,兩三年時間,倭寇問題竟然就偃旗息鼓下來。 那些海盜爭著想獲得合法身份,自然不會再依靠倭寇行兇逞強,四處掠奪。 然而在萬載帝后期,因為朝廷上下對於行海運一事爭論不休,各派互相攻訐。 恰巧此時,沿海地區蒙受了一場颱風之外之災。 漕運派趁機誇大海運船隻所受損失。 京城裡面也是流言滿天飛。 只說朝廷倚仗海船過甚,結果海神喜怒無常,片帆不存。 南北貨殖糧食無法排程。 京城要無糧可食用。 一時間米價大漲,糧商囤積居奇。 京城上下人心惶惶。 而欽天監上報說,沿海風浪災禍要延續數年。 漕運派趁機佔了上風。 萬載帝當時身體不好,也不想多生波折。 為了穩定朝局,所以又下令禁止海運。 到了永繼帝繼位,沿海走私又開始興盛。 不過好在倭國的內亂似乎平息。 倭寇的數量沒有那麼多了。 倭寇之禍,也在於倭國蕞爾小國,卻連年征戰不止。 彈丸之地卻番邦林立。 各邦所養名武士者,動輒如喪家之犬。 所以,沿海的海盜走私犯,才能把這些落魄流浪的日本武人納入麾下。 所以,永繼帝認為,南方沿海比萬載帝時已經安定不少,再開海運不必冒太多風險。 “文愛卿,如今沿海諸地倭寇之亂驟減,開海不過數載,海盜之禍也日漸平息。海運獲利,用於整飭海防,充實國庫。至於海上風浪之災,朕命人廣招沿海賢才,精通水文潮汐,海運損耗,逐年遞減。文大人,朕不是一個欽天監幾句話就能唬住的皇上。” 萬載帝時,欽天監掌控在太常寺手裡,太常寺由禮部尚書兼任。 禮部尚書向來不主張開海。 天朝上國,萬邦來朝就好,為什麼要跑出去做生意? 不符合大國氣度。 讀書人向來錢瞧不起商人。 禮部主持天下科舉,視開商路這種事情為不務正業,是捨本逐末。 永繼帝登基後,讓自己做太子時候的伴讀做了太常寺卿,把欽天監掌握在自己手裡。 文徵暉得承認,永繼帝的手段比他爹可刁鑽多了。 想糊弄這麼個皇帝不容易。 “可是皇上,開海之後,商人所獲,動輒鉅萬,這一點無可否認。南方等地本就魚米豐裕,再加上海運的豐厚利潤,將更加富足。可是富足之地未必臣服朝廷。臣剛剛給皇上背的《吳王濞列傳》之內容,足以證明臣說的沒錯。吳國至富,反而不臣之心最盛。天下從來都是這個道理。” 永繼帝的拳頭緊了緊。 這番話不好反駁。 王朝統治經常面臨這種問題,太窮的地方容易動亂頻發。 可是特別富裕地方的人一身反骨。 太窮會窮則思變。 太富的地方甚至不把朝廷看在眼裡。 只有半窮不富,吃不飽餓不死的地方,最聽朝廷的話,最念皇上的好處。 當年世祖為什麼不在南方推行水稻雜交之法,那就是怕南北貧富差距過大。 北方思變,南方不服從朝廷。 那就糟糕了。 所以把進獻雜交之法的進士殺了了事。 現在開海運也面臨這個問題。 港口自然大都在南面。 海運一起,沿海各省都蠢蠢欲動。 這樣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