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元代金石學家吾丘衍則有另外一種看法,他認為透光鏡的透光原理在於,鑄鏡時先用精銅做鏡體,再用稍微濁點的銅填補鑄入鏡面,然後將鏡面削平,把鉛加在上面,正是由於銅的清濁程度不同,放射光線的明暗程度也不一樣,於是對著陽光照射時,鏡背的銘文和紋飾才會對映在牆上。
&ldo;上述兩種說法,前一個叫&l;鑄造說&r;,後一個叫&l;鑲嵌說&r;,是我國古代對透光鏡透光原理研究的兩種主要觀點。
&ldo;透光鏡神奇的透光作用,也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他們也想破解這個謎:1832年普林賽泊撰文認為鑄鏡過程中的型壓造成了透光。10年後,英國物理學家布魯斯特認為透光效果是由於構成銅鏡金屬的密度不同而造成的。日本在明治初年仿製出了大量的透光鏡,英國學者艾爾頓和佩裡研究後認為,透光效果是由於鏡面曲率差異造成的,有字跡的地方,鏡體較厚,鏡面相應有所下凹,反射光集中;鏡體薄的地方,鏡面凸出,反射光比較分散,這樣就造成了透光的效果……種種觀點,爭論不休,讓人莫衷一是。&rdo;
&ldo;那麼,到底有沒有個定論呢?&rdo;郭小芬問。
&ldo;有。&rdo;劉新宇說,&ldo;1961年,周恩來總理到上海博物館視察工作的時候,對透光鏡非常感興趣,提出應該把其中的光學原理搞明白,有關部門於是組織科學家開展了專題研究,終於獲得了成功。
&ldo;原來,透光鏡的鏡體在澆鑄冷卻的過程中,銅鏡內部形成了鑄造應力,鏡體較薄,凝固得快,鏡邊較厚,凝固得慢,當鏡邊凝固時,猛烈收縮,壓迫鏡體拱起,而鏡背由於有紋飾和銘文,因此在凹凸處冷卻的收縮率也不相同,這對鏡邊起著支撐和約束作用,阻礙鏡邊的收縮。正是這種冷卻過程中銅鏡內部力量的矛盾作用,造成了青銅鏡金屬結構的形成,使鏡面產生了與鏡背紋飾和銘文相對應的微小起伏。這種起伏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只有透過光程放大之後,反射光的散射程度不一致,才形成明暗不同的亮影‐‐即透光現象。
&ldo;此外,工匠在磨鏡中的技術也十分關鍵。銅鏡研磨到一定程度,鏡體越來越薄了,一旦把手鬆開,銅鏡表面不受壓力時,鏡體中間薄的部分出現反彈,造成鏡緣翹起,鏡面突了出來。有紋飾和銘文的部分較厚,剛性大,曲率較小,當鏡面受光時,反射光集中,投影較亮;無字處較薄,彎曲度大,反射光發散,投影較暗。也就是說,研磨時的壓應力產生彈性形變,使整個鏡面放射出與背面花紋相對應的明暗影象‐‐這也是造成透光現象的重要成因。&rdo;
馬笑中聽得目瞪口呆:&ldo;兩千年前……咱們老祖宗就懂這些?我他媽的現在聽著都有好多聽不懂的呢!&rdo;
劉新宇看著他,笑了笑說:&ldo;最近幾年,透光鏡也被仿製出來了不少,但是真正從收藏角度上講,最有價值的無疑還是中國古代的銅鏡‐‐尤其是西漢的。問題在於西漢透光鏡留存下來的實在是太稀少了,整個世界上目前只發現了四面,其中三面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館裡,還有就是阿累家的那一面了。&rdo;
&ldo;阿累家怎麼得到這一面透光鏡的,不得而知,甚至很少有外人見過它,大小、紋飾,完全是個謎,但最令人好奇的是它的銘文。&rdo;劉新宇說,&ldo;上海博物館那三面,一面的銘文是&l;見日之光,天下大明&r;,另外兩面是&l;內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不洩&r;,這都是讚美銅鏡照明的常見銘文,據說阿累家的那面,不僅透光質量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