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
為有(12),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13)。聖人藏乎是。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14)。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
矣。其次以為有物矣,將以生為喪也,以死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
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15);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16),吾與
之為友。是三者雖異,公族也(17);昭景也(18),著戴也(19),甲氏也(20),著封
也(21),非一也(22)。
有生,黬也(23),披然曰移是(24)。嘗言移是,非所言也(25)。雖然,不可知者
也(26)。臘者之有膍胲(27),可散而不可散也(28)。觀室者周於寢廟(29),又適其
偃焉(30),為是舉移是(31)。
請常言移是(32)。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33),果有名實(34);因
以己為質(35),使人以為己節(36),因以死償節。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
徹為名(37),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38)。
【譯文】
大道通達於萬物。一種事物分離了新的事物就形成了,新的事物形成了原有的事物便毀
滅了。對於分離厭惡的原因,就在於對分離求取完備;對於完備厭惡的原因,又在於對完備
進一步求取完備。所以心神離散外逐欲情而不能返歸,就會徒具形骸而顯於鬼形;心神離散
外逐欲情而能有所得,這就叫做接近於死亡。迷滅本性而徒有外形,也就跟鬼一個樣。把有
形的東西看作是無形,那麼內心就會得到安寧。
產生沒有根本,消逝沒有蹤跡。具有實在的形體卻看不見確切的處所,有成長卻見不到
成長的始末,有所產生卻沒有產生的孔竅的情況又實際存在著。具有實在的形體而看不見確
切的處所的,是因為處在四方上下沒有邊際的空間中。有成長卻見不到成長的始末,是因為
處在古往今來沒有極限的時間裡。存在著生,存在著死,存在著出,存在著入,入與出都沒
有具體的形跡,這就叫做自然之門。所謂自然之門,就是不存在一個人為的門,萬事萬物都
出自這一自然之門。“有”不可能用“有”來產生“有”,必定要出自“無有”,而“無
有”就是一切全都沒有。聖人就藏身於這樣的境域。
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才智達到很高的境界。什麼樣的境界呢?有認為宇宙初始是不曾有
物的,這種觀點是最高明的,最完美的了,不可以再新增什麼了。次一等認為宇宙初始已經
存在事物,他們把產生看作是另一種事物的失落,他們把消逝看作是返歸自然,而這樣的觀
點已經對事物有了區分。再次一等認為宇宙初始確實不曾有過什麼,不久就產出了生物,有
生命的東西又很快地死去;他們把虛空看作是頭,把生命看作軀體,把死亡看作是尾脊。誰
能懂得有、無、死、生歸結為一體,我就跟他交上朋友。以上三種認識雖然各有不同,但從
萬物一體的觀點看卻並沒有什麼差異,猶如楚國王族中昭、景二姓,以世代為官而著顯,屈
姓,又以世代封賞而著顯,只不過是姓氏不同罷了。
世上存在生命,乃是從昏暗中產生出來,生命一旦產生彼與此、是與非就在不停地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