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裡管著一百來號人,跟管著幾百萬,數億人口那會一樣嗎?
雖然某位聖人曾經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有些調味料固然味道很好,而有些調味料的味道則很差,但一道佳餚絕不僅僅只使用一味調味料,它需要將眾多的調味料混合在一起,相互的彌補對方的不足,亦或者相互的去刺激對方,使其發揮出最佳的效果,或是將某種味道稍稍的收斂一些,這樣才能使這道佳餚的味道更完美一些。
王思銳很清楚,一個國家,固然需要王士珍這樣的激進派,但也同樣需要王樹起和武羊這種的保守派,同樣的,還需要有武自詡這樣的攪和派。
可是又該如何才能將這些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呢?
現在的王思銳,已經不再去計較他們聯合起來秘密的篡改通電這件事情了,反而是為了如何才能讓這些人融合在一起而發愁。
之前倒是好說,大家只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而努力著,各自之間也沒有過多的交集。
但是現在情況卻不同了,王思銳登基已經成為定局,那麼下面的人,也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去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了。
比如,為了能夠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們將會相互之間聯合起來,形成數個小團體,然後小團體之間再去進行爭奪,從而將一個人的利益轉化為整個團體之間的利益。
如果王思銳能夠活上個千秋萬世,那麼自然不需要去擔心這個問題,他只要控制好軍隊就可以了。
但是很顯然,王思銳並沒有不死之身。
那麼又該怎麼樣才能避免這種惡意的競爭呢?
體制,說一千到一萬,終歸還是需要一個更加完美的體制才可以。
在華夏繁衍了兩千多年的古老帝制這一套已經不行了,缺乏改變,過份的依賴皇帝,這便是最大的弊端。
這套體制需要皇帝必須要是一位全能型的選手,而且在每一個方面都需要拔尖,雖然不需要他事事親為,但也要防止被下屬給忽悠了。
一旦後面的哪個皇帝是個草包,那問題可就嚴重了,就像東西兩漢末期,唐後期,明清後期,特別是清朝後期,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了後宮聽政,結果一去不復返,歷史上光緒皇帝當了三十四年的皇帝,可是也當了三十四年的傀儡。
而慈禧臨死之前,還先將光緒皇帝給作死了,這也就更加導致了清廷的覆滅。
雖然光緒活著也未必能夠改變清朝的局面,但至少可以肯定,清朝還是能夠多苟延殘喘幾年的。
“杏城!你說,如何才能構建一個能夠確保國家永久不陷入內亂的完美的體制?”王思銳奮力的搖了搖頭,看向了坐在對面的楊士琦,問道。
楊士琦祖籍江蘇,光緒八年中舉,報捐道員,光緒二十五年,楊士琦為李鴻章所重用,後來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將楊士驤、楊士琦兄弟一同帶到了直隸。
八國聯軍事件談判時期,楊士琦曾力勸李鴻章拒絕洋人關於殺掉王思銳的提議,理由是唇亡齒寒。
儘管朝廷察覺未來對王思銳可能會失去控制,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清廷,可王思銳畢竟還算是他們自己人,內部的事情,大可關起門來自己人商議,現在是對外,如果同意了洋人的條件,那無疑是給他們自己埋了一顆雷。
一段時間內,李鴻章也深深的認同了楊士琦的建議,但無奈洋人咄咄逼人,亦劻那邊也有藉機殺掉王思銳的打算,李鴻章也是無能為力,只能預設了這件事情。
後來王思銳不但沒死,反而因為這件事情徹底的與清廷決裂。在李鴻章被控制期間,王思銳也並沒有對李鴻章有任何的不敬,甚至李鴻章死後,王思銳還將其厚葬。
對於李鴻章的後人,王思銳也並沒有為難他們。
也正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