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有不少大臣暗暗的感到後悔,看著跪倒在那裡的那位,心中隱隱的有些羨慕,但也有部分人則一臉的淡定,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王思銳若是真的想封家族為王,還用得著他一個從二品的大臣出來說話?真以為那些從一品的大臣都是擺設不成?
“古往今來,華夏民族以孝當先,按理說,朕應當封家族長輩兄弟子侄為王,以謝家族對朕的培育支援之恩。但相比起那些血灑疆場的戰士,比起那些為了帝國崛起而日夜辛勞的政府科技工作著而言,家族所做的那些便有些不足為道。
封王,乃舉國大事,關乎國家安危,朕的家族,以此功勞還不足以封王。這份恩情,朕會銘記於心,用朕餘下的一生去報答家族的恩情,然,國事、家事,絕不能混為一談,相信家族會明白朕的苦心的。
此事勿要再提了,改日朕自會向皇祖父,皇父解釋。”王思銳一臉認真的回應道。
雖然那位大臣拍到了馬屁上,但王思銳卻並沒有因此而怪罪於他,反而是藉助著這個機會,向眾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國事就是國事,家事就是家事。
而王家在中華帝國成立之前,的確是為這個國家做了不少的貢獻,他們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生意,舉家幫助王思銳,只要是王思銳需要的,他們便會想盡一切辦法的去做到,甚至是將族長之位傳位於他。
不封王,其實王思銳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古往今來,因為王室內亂而導致國家衰敗的又有多少?
封王固然簡單,只要王思銳一句話即可,在分封自己家族這件事情上,別說是大臣們了,就是天底下的百姓,也沒有一個會反對的。
但王思銳就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徹底的堵住這個口。
在王思銳的思想裡,王,只能有一位,即太子的前身,也就是說,在王思銳的計劃裡,如果哪一位皇子被封了王,那麼也就意味著他進入到了考核的名單當中,如果能夠讓王思銳滿意,那麼將會被封為太子,以繼承大統。
而其他的皇子,也就只能頂著個皇族的名頭了,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解決歷史上那些因為王族內亂而引發的問題。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導致王思銳不肯封王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龐大的王氏家族,王家,在國內雖然並不能算是頂尖的家族,但是在他們的大本營河南,卻是排名前三的大族。
並且與太原王氏有著密切的關聯,按照族譜記載,他們這一脈是從乾隆年間由太原遷往河南的,中間一直與太原王家有聯絡,且太原王家也沒少給他們這一脈支援。
甚至說,沒有太原王家的支援,便沒有他們的這一脈的今天。
如果硬是要封王,別的不說,太原王家的族長,起碼也是要佔據一個王位的。
就是他們這一脈,就有數百人之多,一個旁支家族數百人,很多嗎?不多,但如果這數百人全部是三代以內直系親屬呢?這個就很多了。
其實早在之前,王思銳就將這個問題跟自己的祖父還有父親講過了,他們兩個也表示會尊重王思銳的決定,畢竟能夠將王家發揚光大,成為河南家族的三巨頭之一,戰略眼光還是有的,他們很清楚王思銳這麼做的原因。
儘管王思銳拒絕了為自己家族封王,但是爵位什麼的還是沒有絲毫吝嗇的。
家族的功勞,雖然不至於封王,但封個爵卻綽綽有餘。
按照新的爵位制度,爵位共分為子爵、男爵、侯爵、伯爵、公爵五等,這裡並沒有再去細分一等還是二等什麼的,只有五個等級,相應的,也代表了每一個爵位的珍貴程度。
王思銳的祖父和父親,分別被封為了太祖公以及肅恩公,叔伯們分別封為了伯爵和侯爵,一些兄弟們則是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