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的爆炸聲,沒有任何人或者事物能夠承受這一枚枚炮彈滔天的怒火,就連大地,也忍不住的顫抖了起來。
褐黃色的泥土,被火焰的高溫瞬間燒成了黑色的泥土,四周的空氣,成為了這一團團火焰最佳的助燃劑,炮火貪婪的吞噬著四周空氣中的一切氧氣,雖然他們無法做到,但是卻始終未曾放棄。
破碎的彈片,在戰場上肆意的橫飛,漫無目的的尋找著它的目標,連帶起一塊塊泥土,碎石,燃燒的木屑,朝著四周的皇家陸軍撲去。
僅僅只是這一輪的炮擊,就給皇家陸軍帶來了上百人的傷亡數字,如果要是再來上幾輪的話,即便是皇家陸軍,也要好好的掂量一下了。
不過還好,在這二十九枚炮彈落地爆炸之後,平壤城內的日軍炮兵並沒有立即將下一枚炮彈送到他們的頭上。
三一年式火炮的技術效能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亮點,甚至,這是一款極為落後的火炮。
三一年式火炮沒有設計安裝駐退機,所以每發射一枚炮彈之後,巨大的後坐力都會將火炮大幅度的向後推去,因此,這種火炮的最大缺點便是命中率低下,即便是一名有著豐富經驗的火炮手,操作這款火炮的話,也很難保證百分之二十的命中率。
因為炮彈被擊發的那一刻,便會有巨大的衝擊力傳來,火炮的位置就已經開始發生了偏移,原先設定好的座標,隨著火炮的移動而緊隨著變化。
而每發射完一枚炮彈之後,日軍炮兵都需要將火炮進行復位,然後在按照火炮的操作流程進行彈殼退膛,清理炮管,調整新的射擊諸元,然後在上彈,繼續發射。
一個熟練的炮兵班,做完這一切只需要半分鐘不到的時間,但是對於一門75毫米口徑的火炮來說,半分鐘一顆炮彈的射速,未免有些太慢了。
而且還要考慮到人員撤退,擊發炮彈這個時間,所以,一般情況下,日軍的三一年式火炮的實際射速大約是四十秒一顆。
但是在戰場上,四十秒的時間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正在全速衝鋒的部隊,可以將陣形整體的向前推移二百米以上的距離。
按照第一輪炮擊時皇家陸軍與日軍之間的距離,日軍頂多只能齊射三輪,前面的部隊基本上就能夠進行接觸了。
而考慮到全軍的前後差別,日軍城內的炮兵,最多隻能發射十輪,對於一場規模十幾萬人的戰鬥,炮兵只發射十輪,二百九十顆炮彈,這個成績實在是太不堪了。
即便是每一枚炮彈都能擊傷十個士兵,那麼十輪下來也不過兩千九百名士兵,當然了,這只是理想資料下的戰果。
皇家陸軍的衝鋒陣型採用的是分散式叢集衝鋒,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個班的最前方,有五名士兵組成一個不規則的菱形四邊形,正中間是一名老兵負責指揮,以老兵為中心,其餘四名戰士距離老兵保持在五到十米之間,這是班組衝鋒戰術的箭頭。
在這個箭頭後面十米左右,是班長的戰鬥位置,而以班長為中心,身後兩側大約十米左右,由兩名士兵負責掩護,而這兩名士兵之間一般相隔十五至四十米,具體的要看戰場地形以及上級的戰術安排。
因為這次是大兵團衝鋒,所以每個班的衝鋒陣容都被壓縮到了最小的間距,以確保能夠讓更多的部隊參與進去。
而在班長這個三人陣型之後,由四名士兵組成一個平行站位,其中中間的一位是副班長負責指揮排程,與前面最後一名士兵保持十到十五米的距離,而最外側的兩名士兵,保持在二十五至三十米的距離。
前面無論哪一個位置出現了傷亡,後面的人都能夠立即的頂上去。
而從一個班的第一個人那裡開始算起,到最後一名士兵,這個距離是至少五十米,整個班形成一個巨大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