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就是那座才五十幾年的賓州車站,當時最偉大的一座公共建築,才引起眾怒;迫使市政府於一九六五年成立一個“陸標儲存委員會”(Landmarks Preservation mission),來負責指定和儲存並保護任何具有歷史、建築、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建築和區域。今天四十二街的大中央車站之所以沒有走上它前輩的厄運,正是因為它被指定為陸標。老的賓州車站可以說是今天紐約所有建築陸標的先烈。紐約市的建築和都市發展,自“一八一一年計劃”規定了格狀市區之後,又受到一次大戰之後定下的《地區劃分法》(Zoning Laws)的管制。這些確定某一地區的性質、建築場地的面積、建築物的高度和體積,以及人口密度、環境和交通影響的法律規章,非常複雜,經常改變;而且不斷被地產商和開發者們濫用。然而,它卻決定了紐約天空線的改變,決定了紐約的市容,甚至於本質。近三十年來一個最早而且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蘇荷”(SoHo)。因市政府接受現實而修改了該區的《地區劃分法》,使一個原來滿是典型十九世紀下半期的鑄鐵(Cast�iron)廠房和倉庫,一百多年來只能做生產、製造、運輸用途的(不能居住)輕工業區,在沒有幾年的時間內轉變為一個西方藝術中心。而且,更是日後無數小區“紳士化”(gentrification)的一個先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紐約,紐約(8)

無論是經濟理由,還是為了“城市復興”,或是“清理貧民區”;紐約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乘著勝利的威風,充滿信心地進行一個個大型建設。從四十年代公私共同發展的“住屋計劃”(Housing Projects),如一號大道之東十四至二十街的斯泰維森城(Stuyvesant Town),到五十年代為了“清理貧民區”而展開的“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重建計劃。前者至今仍然是一個典範,而後者在短短三十年又被拆除。其中幾個新計劃因受到市民和公益人士的激烈反對而至今尚未定案。六十年代,紐約更是基礎建設與開發專案雙管齊下。先後完成了肯尼迪國際機場和兩座大橋,而其中之一,一九###年通車的維瑞查諾海峽大橋(Verrazano Narrows Bridge)更是當時世界最長的吊橋。與此同時,林肯中心於一九六三年破土,世界貿易中心在一九六八年動工。但市政府和地產開發商並沒有忘記曼哈頓只是一個狹窄的小島,面積有限,因此在建造雙塔、各一百層的世貿中心大樓及世貿三、四、五、六……辦公大樓的時候,將所挖出來的土石,加上其他垃圾,填平了哈德遜河一片東岸,以便在八十年代建造世界金融中心和炮臺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結果,今天曼哈頓最南端幾乎比荷蘭殖民時期寬了一倍。

瘋狂的八十年代——房地產暴漲,“優皮”與“垃圾債券”同時氾濫成災……早因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黑色星期一”的股市暴跌而成為過去。目前紐約正面臨著可能是一九七五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財政危機。現在它問自己的是:這一次能不能像以前一樣,不但自拔,而且繼續在金融、廣告、通訊、娛樂、服裝、出版、媒體、製造等等各個領域保持其首要地位?還是,這是沒落的開始?

從內戰到越戰,紐約差不多享受了一百年的黃金世紀;可以說沒有任何其他城市,尤其在公共工程方面,可與其相比。是這些基本建設,從大橋隧道、市郊公路、地下鐵、輸水管道,以至於公園、學校、圖書館、美術博物館等等,為紐約打下了堅固的基礎,才吸引了全國、乃至於全世界各個領域最佳的人才。紐約之所以被稱為“大蘋果”(The Big Apple),正是因為不論你混哪一行,如果你不能像當年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