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那考官忙取了文章來,送到了姚文治的手裡。
現在這試卷依舊還是糊著名,所以也不知是誰的,即便是裡頭的行書,也並非是考生本人所書,因為為了防止作弊,特意讓人在試卷中留下記號,所有的考卷,都會由文吏謄寫一份。
姚文治細細一看,果然看到這試卷之下,二十七個紅圈格外的鮮豔。
還真是……
隨即姚文治便認真地讀起了這文章來。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也。”
這時文的第一句,直接破題,點明主旨,而且直接引用了孟子見梁惠王的話。
姚文治是何等聰明之人,只一看第一句,便猛地神采飛揚地道:“妙啊,妙不可言,這等心思,真是罕見。”
其實不用往下看,姚文治就知道此文的主旨是什麼了,這一定是支援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可是這個考生呢,卻絕不從加賦入手,也不說什麼山川河流,至於什麼河堤的修築,更是提也不提。
只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徹底地破題。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這句話,但凡是讀過書的人,誰會不知?
可偏偏,它卻破題了。
我們這些讀書人啊,不能只想著自己,該想著別的老人。
這是讀書人的責任,也是義務。
畢竟,儒家的根本是什麼?百善孝為先。
最先這個老字,便是誰也不敢觸碰的政治正確啊,誰若是敢說,我們不該贍養老人來試試看?
而幼吾幼,卻是孩子,舔犢之情乃是人類的本能,對於孩子的愛護,本就是理所應當的事,那麼,誰反對不應當愛孩子?
而之後,這考生圍繞著這個中心,開始起筆了,而今天下,許多老人,卻得不到贍養,許多的孩子,得不到本該有的教育,這單憑個人的能力,能夠改變嗎?
顯然,不能!
為什麼呢?因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贍養老人,愛護幼兒,理當是官府應盡之事,可官府的錢糧,又從哪裡來呢?終究還是在民啊。
考生很敏銳的,沒有闡述什麼灌溉、橋樑,養兵、賑濟這些費時費力的事,因為爭論這些,永遠是沒有盡頭的。
而該考生聰明之處就在於,他狡猾地把老人和孩子拉了出來,為什麼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是為了老人不至因為兒子不孝,而得不到贍養,幼童不至家境貧寒,而得不到教育啊。
噗嗤……
姚文治口裡的茶水差點噴了出來,這個大旗一祭出,便是那些反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閱卷官,怕也只能吹鬍子瞪眼了吧。這些試卷,將來可都要存檔的,你作為閱卷官,對此文的看法如何,將來後世之人,想查還真能查到,假若連孝悌友愛的意見都容不下,這讀的哪門子書呢?
當然,其實這個出彩的破題雖然巧妙,可是能夠獲得所有人認同,卻也和這篇時文的文風有莫大的關係,文字優美,偶爾,總會出現一些新鮮的語句,結構也是絲絲入扣,幾乎……你挑不出任何一點毛病來。
“此考生……”姚文治點了點卷子道:“耍了一個滑頭,倒是他的文筆清新,讀之有一番風味。”
考官便笑著道:“這麼說來,此人不是投機取巧了嗎?”
姚文治搖頭道:“所謂科舉,題就只有這樣多,萬變不離其宗,想要脫穎而出,想要出彩,怎可不取巧呢?歷來的考試,都是如此而已,而朝廷選賢,選的就是這等人,莫非真靠一群書呆子之乎者也著來做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