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性。
總而言之,在“*”時期,毛澤東全盤否定孔子。當然,這並不能代表他一生對孔夫子的態度。
《孟子》的“民為貴”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在“六年私塾”生活中,對四書之一的《孟子》自然是熟讀成誦的。
少年毛澤東一段“對對子”的佳話,就涉及到《孟子》裡面的內容。
1903年的夏天,正在私塾讀書的毛澤東,見戶外天朗氣清,趁塾師不在,便與同學們一起到附近的池塘裡游泳去了。
塾師回來後惱怒地說:“孺子不可教也!”他想了一個責罰的新辦法……對對子。他出了上聯:“濯足”,學生們都在思索,才思敏捷的毛澤東卻對出來了:“修身”。塾師很滿意,就免了一場責罰。
1957年11月,毛裕新(毛澤東私塾同學)到北京對毛澤東回憶起這段趣事時,毛澤東十分高興地說:“對了,‘濯足’對‘修身’。這個‘濯足’,就是洗腳。《孟子·離婁上》講:‘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楚辭·漁父》中說:‘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那個‘修身’就是修身養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禮記·大學》講:‘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以‘濯足’批評我們不該玩水,我們說這樣可以‘修身’,可以鍛鍊身體,又提高修養,先生當然不責怪我們,拿我們沒有辦法了。”
成年後成為*主義者的毛澤東,對於孟子,和對待孔子一樣,也是批判的基礎上,肯定其合理、進步、積極的一面。他曾在一篇關於“人性”問題的通訊上批示說:
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
第二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16)
孟子是孔子以後儒家一大派,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因此被稱為“亞聖”,意即僅次於孔子的“聖人”。
孟子名軻。大概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死於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活到八十多歲。他是鄒國人,出生於今天山東鄒縣東南郊。相傳他幼小時死了父親,他母親為著教育他,有“三遷”和“斷機”的事。
孟子出生時,距離孔丘的死將近一百年,不但看不見孔丘的學生,連孔丘的孫子子思,曾孫子上都趕不上。孟子所從師的可能是一位不著名的儒者,因此他自己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學成以後,便出遊齊、魏、滕等國,向當時諸侯講“仁義”,講統一天下的方法,講治國的政策。可是當時諸侯只是表面尊敬他,心裡卻認為他的那一套“迂闊”,不切合實際。孟子七十多歲時,不再出外遊說,和他的學生萬章、公孫丑等著述《孟子》七篇。
《孟子》是記述孟軻言行以及他和當時人或門弟子相互問答的書。
《孟子》七篇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後漢趙岐作《孟子章句》,把每篇分為上、下,則七篇共十四卷。
《孟子》和《論語》有很多相同處。如,《孟子》各篇,沒有有意義的題目,像《墨子》“尚賢”、“非攻”,《莊子》“逍遙遊”、“齊物論”之類,只是攝取篇首二三個字為篇題。這一點和《論語》完全相同。再如,《孟子》每篇之中有若干章,章和章之間沒有什麼邏輯聯絡,各自為章,也和《論語》完全相同。又如,《論語·堯曰》篇記載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的話,最後又述孔子的政治主張,這是所謂“道統”的最早記載。《孟子》最後一章(在《盡心下》)述孟子的話也是從堯、舜至湯,再從文王到孔子,最後落到自己。這是有其緣故的,是“道統”的再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