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1頁

楊段來自播州楊氏,說到『播州』這地名,總會讓人低看,畢竟那都是西南邊陲了,眾人眼裡就是窮山惡水、化外之地麼。

但就算是窮山惡水,也不妨礙楊段本人從小到大都過著錦衣公子的生活。

楊段不能和中原之地真正有錢的人相比,但在未來同僚中,應該是算比較好的。

一些好不容易能進著作監修書修史的,其實一點兒也不想等到年後才能做事,只想著早點開始工作。除了確實比較積極外,也是為了早些領俸祿——還是那句話,洛陽,居大不易啊!

他們中有一些人現在都是借住在寺廟,連樓店務的『廉租房』都住不上呢!

對於這些人來說,平白多一份朝廷給的恩賞賜物,這當然是好的,說不定這就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了。

看著時辰還不晚,楊段乾脆就和同批進著作監的未來同僚們去了戶部領東西。

最後領到的東西還不少——年節下,總共有十二兩綿,一匹綢,兩匹布,二兩鹽,兩大簍炭,一石米。

雖然是因為過年,才一次性有這麼多恩賞賜物的,但這也能看出燕國是蒸蒸日上的。若不是蒸蒸日上,哪有心思給底層官吏也搞額外的補貼。

「老爺,這米是陳米,炭也不好」隨從而來的小廝看了一眼,說了情況。

楊段也看了看,發現東西是不好,但米沒有發黴、不乾淨,炭也只是質次了一些。便道:「這也算不錯了,老大國家,發到最底下的人了,能有這般,不知要費多少力這米炭家中是不用的,去街上叫店鋪折了罷。」

小廝應了,立刻就去大街上尋米鋪、炭鋪,將領來的米炭直接折成錢。

錢也不多,但楊段還是回去特意拿給周氏看了,笑說道:「未想年前還有這般入帳,夫人尋個竹桶來,我要積下來。」

「我近日頗認得了些朋友,這些人都有學問,只是囊中羞澀,一家子在洛陽落腳後便難過了他們教了我過日子的法子。」楊段炫耀給周氏看。

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將每個月的收入分成數份,其中一份給老婆維持家裡基礎用度,另一份是三貫,平均到每一天就是一百錢,這是每天的生活開支(最大頭是食物),每天不能花超一百錢——他們到底是士大夫,再窮也是有底線的,不是真窮到底掉。

還有剩下的,就用竹桶貯存起來,過年的錢、朋友間請客的錢就有了。

「真難得啊,夫君都會過日子了。」周氏戲謔了丈夫一句楊段是個好丈夫,但他是真不會過日子,這上頭他都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了。說到底,還是從小生活的環境單純,他從來不用考慮生活上和錢相關的事。

過去除了靠著家中產業,楊段幾乎沒掙過錢唯一掙錢的,就是他偶爾會出書、編書。只不過這樣的活兒不多,還不固定,所以約等於沒收入。

戲謔完了之後,周氏又安撫丈夫:「放心罷,再是如何,也不必夫君如此。」

說著,周氏就將蠟燭鋪的事說了她做這些事的時候可以說是雷厲風行,聯絡上了蠟燭行,定下了進貨的事,然後就僱了幾個中年婦人,在左近工坊多的地方找了房子,開始做起了蠟燭。

就按照楊宜君弄的,用了『新式燭芯』。

一方面上門推銷,找到城中販賣蠟燭、燈油等物的鋪子,讓他們看自家蠟燭,同等量下就是能燃的更久。這年頭做生意的人還沒有壞了良心,不會想著一根蠟燭能用更久了,豈不是賣出去的蠟燭要變少了。見到這好蠟燭,有的就覺得這生意能做,先就談成了幾單買賣,試試水而已。

另一方面,周氏也在城中小報上宣傳自家這種新式蠟燭。

雖說此時點的起蠟燭,而不是用燈油的,總不會太窮,不像是會佔這種小便宜的。但到底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