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同意那就是馬,反對趙高的人則會說那是鹿。至於中間派,這個時候也不得不做出選擇了,而在這種氛圍下,中間派更大可能會說那是『馬』。就像舉手錶決某項提議時,兩難的情況下,大家傾向於不舉手。
在趙高已經『指鹿為馬』之後,反對他就是冒頭而做中間派的,本能就會排斥做出頭的樁子的!
而且這麼多人都說那是馬了,這些中間派跟著掉節操也就沒那麼扭捏了一個人賣節操很難為情,但當大家都在搶著賣節操的時候,情況又不同了。
一旦在指鹿為馬的場合確定了立場,日後就很難反悔了!哪怕中間派並不真的忠誠於趙高,也是上了賊船下不來團結了更多人,確定了頑固派敵人,之後的敵對關係,還從趙高對反對派,變成了『趙高黨』對反對派。
實在是很妙了!
楊宜君之所以一下想到這個,還是因為看過一部主角是少年嘉靖皇帝的電視劇——在那個國號為『明』的王朝中,嘉靖皇帝作為外藩親王入京承繼大統,首先就搞出了『大禮議』事件,表面上只是爭親生父親的待遇,實際卻是分清了敵我,並且扶持一派鬥一派,減輕自己的壓力。
帝王心計不複雜,但確實大巧不工,用來效果極好。
也正是品出了其中妙處,兩位族兄才有那般感慨。
楊麗華卻是不知道這些的,她被宜君離開時那番輕蔑、無視給刺激到了。之後給姐姐楊春華送嫁,臉色都不太好,而這正被母親梁氏看在眼裡,在外的時候不好說女兒,但等到從羅閔部安氏回來,梁氏便叫了女兒到身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