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來除了紅羅外,還想要一匹紅絹的然而紅色布料的染料最貴,染好的布料自然也價值不菲,如此也就只能放棄了。
麝月也託晴雯給她帶一匹白絹、一匹綠綾,另外還要了兩盒粉、六個胭脂。
晴雯取笑她:「你小小年紀,也知道塗脂抹粉了?」
婢女們說說笑笑了一通,忽然,眾人都看向了楊宜君:「我們都有想買的東西,娘子又想買些什麼呢?」
楊宜君本來不在意這個事的,她到底不比這些內宅婢女,真有什麼想要的,能透過商人,或者在成都的兄長得到。但現在經這些婢女一說,她也被帶起了些興致,支著下巴想了想道:「想要買些書籍播州沒有印書坊,還是成都好,凡是天下有的書籍,都能買到。」
唐末時,成都就是天下印刷業最集中的地方了,許多官方要印刷的書籍,也是先在蜀中印刷,然後再發到全國的。《大公報》能在蜀中做起來,未嘗沒有成都印刷業相對發達的原因。
「又是書!娘子的喜好真與其他小娘子不同只是娘子都有那麼多書了,我看這次就買些漂亮首飾罷?上回那幾個揚州來的商人,帶了好幾樣送進蜀國宮中都使得的首飾。娘子不也很喜歡那支小山釵,結果還是沒買下,叫十五娘子全包圓了,之後還拿這事兒刺娘子呢。」晴雯說起這個事情就來氣!
小山釵有些像縮小版冠子,又有些像放大立體版的花鈿,插戴在髮髻正前方,像一個小冠子。這是由命婦禮服首飾衍化出來的,所以一般由金玉製成,精工細作、十分華麗,現在也只有貴家內眷用的起。
買一支小山釵的錢楊宜君有,但只要想到買那一支釵的錢可以買多少原本想買的書,她就捨不得了。
「這次去成都,娘子就可以置辦一件比那還好的小山釵還有金臂釧,之前小姐買書瘋魔了,拿了臂釧去抵帳,如今都沒得金臂釧了。等到夏秋,大家罩著紗羅衫子,有沒有戴臂釧是能看出來的。別人都有,只娘子沒有,就太不體面了。」這次連平兒也發話了。
以家裡的情況來說,楊宜君的月錢其實不少,另外她還能得到父親母親私下的補貼,就更有餘裕了。然而這年頭印刷出來的書雖然比抄本便宜,但買的多了也是不小的負擔。再加上楊宜君要用好紙好墨什麼的,就更了不得了——讀書是真的費錢!
第9章 穀雨之後十來日,……
穀雨之後十來日,總不到立夏時候,遵義縣城『崇仁坊』東邊最裡面的一條巷子,馬匹、毛驢、小車兒等,從兩扇黑漆大門口,一直往外延伸,停到了巷子中間。
楊小乙看面相四五十歲,正是富有經驗,而又不至於精力不濟的年紀。他是楊段家的大管事,今日站在家門首是為了打點家中小娘子去成都探親的事。
從播州去成都,一路上雖有地方為了行商修的大路,但如今到底是四方割據的年月,比不上正兒八經的官道,真正是能過路就行——有些地方是還是頗為險峻的山路,只能由馬隊、驢隊通行,不能過車呢!
也因此,楊小乙安排的多是馬、驢做役畜,行李也大多直接裝載在驢馬的背上。車隊中有的兩輛單馬拉小車,主要是應急用的!出門的是家中小娘子,誰知道路上會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
同去的人除了娘子的婢女,還有十來個奴僕,這些人要看牲口、要駕車、要壯聲勢——主要也就是壯聲勢,真正的護衛工作輪不到他們來。
楊段和周氏不可能讓小女兒一個人出門,所以託付了一位常常在成都、遵義之間跑商的族人。這年頭外出跑商,都是全副武裝的,請人家捎帶個去成都探親的侄女兒,事情並不難,而楊宜君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證。
這也是為什麼穀雨那日信就到了,楊宜君卻等了十餘日才能出發動身。
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