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藩王們自己先造反了。
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明有靖難之亂。
前面的朝代,不管怎麼說,最終都是中央政權平定了叛亂,掌握了話語權。
唯獨到了明朝,造反的成功了,燕王朱棣奪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權,登上了鐵王座。
這就尷尬了,朱棣出身藩王,他總不能廢了藩王。
那樣相當於猛抽自己耳光說自己是造反賊,也不能不管封藩制。
以後萬一再來一個燕王怎麼辦?
自己的兒子們也要失蹤於火災中嗎?
朱棣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主意。
按歷史慣例,藩王在封地屬於有相當權力的諸侯。
有行政管理權,有自己的軍隊。
朱棣把這些藩王的權力全廢掉,只保留了給藩王的經濟特權。
國家給藩王豐厚的俸祿,給藩王封田,相當於好吃好喝把藩王養起來。
其餘的事情都不允許藩王去做,連出封地也不行。
這個辦法有效防止了藩王作亂。
但是,卻給國家財政留下了巨大的隱。
別小看這些藩王群體,一生二,甚至一生十,十再生百千萬,古代晚上沒什麼好的娛樂活動,這些養尊處優的王爺們只好拼命造人。
到後面指數級裂變,明朝朱姓宗室人數猛增,以至於後期成為尾大不掉之勢。
明代藩王制度是世襲罔替。
親王的長子也是親王,其餘兒子降一級就是郡王,郡王的長子是郡王,其餘兒子降一級變成鎮國將軍,以此類推,直到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
之後不管是長子還是其餘諸子皆為奉國中尉,永不再降,皆可世襲罔替。
明代財政支出主要就是軍費、官員俸祿與皇室開支,對民間的救濟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作為朱姓宗室,他們養尊處優,四體不勤,又不幹活只能等待百姓的供養。
三分之二的土地被這些宗室佔據著,成為明代財政的沉重負擔。
明代初期還好一點,宗室人數不多,財政負擔不大。
到了明末,隨著朱家子孫人數急劇膨脹,到1602年,明朝宗室支出已經超過國家財政總支出的一半。
也正因為這些皇室人員的沉重負擔,明朝財政的韌性極差。
稍微遇到一些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戶部就要告急,國庫幾乎被掏空。
然後是拖欠軍餉。
在天啟與崇禎兩代,拖欠軍餉成了常態。
所以軍隊士兵一個個瘦弱不堪,士氣低迷,怎麼能指望這樣的軍隊打仗呢?
不僅如此,因為財政收入的大頭都給了宗室,朝廷沒有那麼多錢給官員發工資。
於是,自永樂起,朝廷各級官員的俸祿就越來越低,把一大堆用不到的東西發給你。
各級官員長時間領不到足額俸祿,導致明末貪腐成風。
不僅如此,官員們對皇帝和大明也是面和心不和。
反正幹得再好,我又拿不到足額俸祿,都用來養宗室了,那就得過且過吧。
因此,宗室支出這塊一定要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