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帶著戒備,被鬆開繩索,坐在白曉文的對面。
剛剛拿起酒樽,關羽忽然重重放下,道:「我明白了。你是想利用我要挾兄長!好奸詐!」
白曉文:「……」
關羽冷聲說道:「我丟了關隘,已經無顏面對兄長,更不會淪為你要挾兄長的人質。袁熙,你要殺就殺,關某引頸就戮,也不會皺半點眉頭!」
「打住打住……」白曉文無奈說道,「你就這麼一心求死麼?」
關羽昂然:「大丈夫生亦何歡,死亦何懼!」
白曉文嘆了口氣:「聽說你跟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如果你死了,劉備是不是要跟著抹脖子?否則必然惹天下人恥笑他違背誓言。」
關羽說道:「兄長和三弟必然會給我報仇。」
話雖然這樣說,但關羽已經沒那麼激動求死了。顯然白曉文的話,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白曉文沒有接關羽的話茬,自顧自地喝下一杯酒,晃動著酒樽說道:「你可知道,我在長垣城擊敗曹操,他自裁之前,也和我喝了三杯酒?說起來,天下人物,我最佩服的就是曹操。你知道為什麼嗎?」
關羽道:「不知。」
白曉文嘆了口氣:「曹操被你們稱為國賊,實際上卻是心存天下福祉。他感於諸侯混戰,民不聊生,所以在敗亡之際,留下遺命,讓曹丕歸順,並要我一定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此胸襟,怎能不令人嘆服?」
關羽神色間微有觸動,不過還是抗聲道:「你和曹操,都是一丘之貉。同為漢賊,自然惺惺相惜。」
白曉文居然不否認,點頭說道:「漢賊二字,倒也恰當。不過,我會負劉氏,卻不會負天下,負萬民!而你們,只是忠於劉氏,忠於一家一姓而已。在起兵對抗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天下萬民呢?」
第1340章 信義的枷鎖
白曉文自認為說的很有道理。
關羽卻不認同,搖頭說道:「漢室如果不能中興,天下永遠無法安定,黎民百姓也不會有活路。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你挾持天子,竊據權柄,想要奪炎漢四百年江山,天下英雄,都不會服你,戰爭也永無休止。」
說到這裡,關羽又道:「你如果真的心懷萬民,那就主動交出兵權,請我兄長入朝輔政,還政於天子!如果你能這麼做,僅剩的江東孫氏,也無力對抗朝廷,交州士燮之流更是不足掛齒。天下一統,四海清平,指日可待!不過很可惜,你是不可能這麼做的,因為你起兵爭奪天下,是為了一己之私。」
白曉文暗暗搖頭。
他從萬民的角度,試圖說服關羽,本身就不是一個明智的決策。
三國位面的名士、名將,說到底是更加看重「漢室正統」。萬民福祉固然也很重要,但「民本」思想並不像後世那樣,深入人心、成為共識。
白曉文道:「若是我照你說的這麼做,交出兵權之後,皇帝第一個就會殺了我以絕後患。」
關羽沉默不語。
白曉文進一步說道:
「我奪取天下之後,還能給皇帝一個體面,讓他安老林泉。要是皇帝得了大權,豈會容我活在人世?便是我的妻子家人,也要慘遭滅族。
「如今的大漢天下,十分有九分已入我手。統一天下,又有何難?為萬民求福祉,並不需要歸政給皇帝,來博取殘餘幾路諸侯的支援。」
關羽重重哼了一聲:「你在做夢,如今雖然竊據了北方中原,但只要有我兄長在,就斷不會讓你篡位絕漢。」
白曉文笑道:「現在我已經取了東川,西川也在反掌之間,劉備自顧不暇,又有什麼能力阻止我?早晚被我所擒。東西二川入手之後,荊州、江東,可一鼓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