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防圈。
距城三十里範圍內是荒蕪圈,實行堅壁清野,能撤進城的全部運走,如果必要,還會將帶不走的付之一炬,並向水井投毒。離城十里處,就進入了警戒圈。延警戒圈邊緣,每隔一定間隔,在制高點上設偵察哨一座,形成一道警戒線。偵察哨之後,每隔三里設一聯絡哨,保持偵察哨與城池間的聯絡,白晝舉旗,夜間舉火。此外,各要道和關卡,還要設定機動小隊,負責偵察和反間諜。這道三位一體的警戒圈,會在敵軍進至城郊,即將圍城時撤回。
城上遠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邊緣,在此範圍內的城外地物一律剷平,以掃清射角和視線。在距牆根十丈外是護城壕,壕內有水就在水面下半尺交錯埋插長短不一的竹刺。城門外的護城壕上會架設轉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支於壕沿的橫木,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
在護城壕後又附加了道‘馮垣’,這是一道夯築的矮牆,後面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城河或壕溝範圍,配合城上守軍以武器殺傷或柴草燻燒之。再向內,是寬丈把寬的拒馬帶,主要用於阻礙敵軍雲梯接近。在守軍出入的地段,拒馬會淺埋成易於移動的狀態,並在城頂加以標誌。最後,在距牆一丈以內是數列高出地面一尺的交錯尖木樁,兼有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的功能。
接下去就是城牆,這是攻入城池的最後屏障。燕京城牆頂的寬度足夠守軍在上面自如的機動和戰鬥。延牆兩側有厚三尺、高五尺的女牆,其中外側女牆較高,開有外寬內窄的射擊孔。城角除了建有永久性的角樓外,還延牆添置大量臨時樓臺。每隔五十步,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三尺的觀察樓。
除馬面外,每隔百步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一丈用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樣,每隔百步,還豎有一堵丈把高尖木樁連成的橫牆,平時開小門供穿行,敵軍登城後封閉作為路障。最後每隔三百步米,再建一座突出內側女牆一丈的木樓,以備攻擊入城之敵。
燕京城牆根厚達十數丈,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而坍塌。金兵便每隔約二百步米由城內向外挖掘,接近外牆半尺即停止,便形成了一道暗門,以留作突擊殺出之用。暗門內側還備有帶風箱的窯灶、柴草和障礙車,以備敵軍發現,從中殺入時,加以煙燻和堵塞通道。城樓之下,城門洞內外側都設城門,門洞中部還有轆轤升降的懸門。三道門都設有活動射孔。為了防禦火攻,除了在門樓中預備水罐水盆及長柄麻袋外,城門用鐵皮包裹或以交錯排列的圓頭木樁在門外側釘上厚泥。
與城外的步步設防相比,城內卻是一幅暢通景象。城門兩側和城角的寬大登城道,連線著延牆鋪設的環城路。環城路與各要道相連,構成城內四通八達的網路。不過城內也並非長驅直入之地,在環城路之後還修築了一道夯土矮牆,牆前挖有一道深、寬各一丈的壕溝,溝內塞滿柴草,一旦敵軍入城,即可引燃柴草形成火牆,並據牆與城牆友軍夾擊之於環城路上。
燕京城在防禦戰術方面,除了守中有攻的防禦和靈活周密的部署外,為了抵禦宋軍火炮神威,完顏希尹還想出了一個以砲對炮的新戰法。所謂以砲對炮就是以射程三百步的拋石車打擊宋軍的指揮部和火炮陣地;以射程二百步的拋石車打擊宋軍訓練有素的工程作業部隊陣地;最後以射程百步的拋石車攻擊宋軍前沿攻城器械陣地。同時,為了防止遭到反擊,以及減輕運送石彈的困難,拋石車不設定在城頭,而是隱藏在城牆內側,由城頭上的觀察哨指揮射擊。
宗輔看著攻守兼備的城池和佈置在城下密密麻麻的探出長臂的拋石車終於露出了笑臉,心中有了底兒,覺得應該讓完顏希尹寫下‘固若金湯’四個大字懸在城門之上氣氣那個趙二才算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