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註釋】忠信之薄:忠信不足。首:開始。
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自失道之後,世風之下,道德仁義遞降,人鮮能盡己以實,結果使得人天性中淳樸、誠信的美德日趨淡薄,是謂忠信之薄。忠信之既薄,則務外飾,以禮約束整齊其民,使之循規蹈矩,弗叛於道。務外飾,則生詐偽;及其末也,以文滅質,故禮可謂是國家混亂的開始。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註釋】前識者:所謂有先見之明的人,先知。華:浮華、虛華。愚之始:邪偽以使人喪失淳樸天性而致人真正愚昧的開始。
那先知者主觀的先見呀,實際是道華而不實的虛飾,致人愚昧的開始。所以,確信自己是很聰明的人,往往卻是缺少智慧。莎士比亞說:〃傻子自己認為很聰明,但聰明人知道自己是傻子。〃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釋】大丈夫:指上德之君。厚:指道。薄:指禮。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謂上德之君處道不處禮。實:指道。華;浮華、華而不實,指智。處其實不居其華:言處道不處智。彼:指薄、華。此:指厚、實。去彼就此:是說聖人應去禮治而取道。
道作為世界的本質、規律,是客觀存在,是真理。人們失去道則德不正,在德不正的情況下強調仁、義、禮,必然會向其反面轉化。失去了道,人們就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外在的形名成為人追求的目標。舍〃道〃而務仁、義、禮乃是捨本求末,必至於亂,所以不如相忘於道德。因此大丈夫應立身於淳厚,不居於飾薄;保持其樸實,不居其虛華。故而應拋棄後者,採取前者。
【漫談】上德者識其承天治世之大,下德者識其名目制度之細。所謂治世能人,用仁義禮智為節度,以為世人處事之則,然而卻使人離質尚文,漸至將逐末忘本,使人喪失了天性良心的正確評判。人們在狂熱的年代、狂熱的激情過後覺悟時,所謂“當年好睏惑!”就是這樣造成的。蕭伯納說:〃你應該小心假知識,它比無知更危險。〃
意譯
上德者循道無為,雖然能普濟眾生,但其德不顯,而實質卻是有德。
下德者貪為尚施,故而能獲取德名,但正因其獲取德名的行為不失,其實質卻是無德。
上德者微妙玄通,能應天順民,無為而化;無為是無主觀施為。
下德者抱一主義,欲立善施德,有意而為;為之是依主觀妄為。
上仁是慈善愛人,為之是無企圖而為。
上義是忿枉佑直,為之是有意識而為。
上禮是尚修文飾,為禮而不得其回應,便伸手導人就禮。
所以喪失了道而後才有了德,喪失了德而後才有了仁,喪失了仁而後才有了義,喪失了義而後才有了禮。
那禮呢,是忠信不足的產物,也是禍亂的前首。
那先知者主觀的先見呀,實際是道華而不實的虛飾,致人真正愚昧的開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於淳厚,不居於飾薄;保持其樸實,不居其虛華。
所以拋棄後者,採取前者。
(第三節) 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原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