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倘若忽略這個執掌生殺大權的老頭兒,那一切謀算與預測,便都是水中撈月、霧裡探花。
帝王之術,即是制衡之術。站在老皇帝的角度上,自然是希望維持住西北與東北兩方的平衡的,哪一邊比另一邊高了或是低了,都是要不得的。
楊國忠升任丞相後,就變成了皇帝制衡安祿山的棋。他背後有哥舒翰的西北軍團支援著,是準能把安祿山壓死的。但壓得太死了,也不行。明皇將朔方、河東節度使的任命,交給安祿山一方,便是對楊國忠的制衡。
只是他怕是沒想到,安祿山這廝,居然敢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公然造反了。老皇帝知道這訊息時會是什麼表情?李慕雲想不到,但他著實想看看,自己這個偏聽偏信的爺爺,究竟要如何收場。
李慕雲起先便猜測,皇帝一定會在這場平叛之戰中,大力任用來自西北系的將領,壓制東北方。而事實也是如此。明皇先是啟用了當時正在京中朝見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與前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這二人潼關被斬之後,明皇又直接任用了西北軍中最為核心的人物——哥舒翰。甚至不顧他已經因風疾(半身癱瘓)病廢在家,都要將他趕到戰場上來。
西北軍必然會受到重視,這已經是確鑿無疑的了。
李慕雲覺得,只要自己能搭上西北軍這艘乘風直上的大船,那麼在朝中覓得棲身之地,便不只再是空想。
但現實中,仍有一大難題擺在李慕雲面前。
那便是立場不明的肅王。
倘若李慕雲直接向哥舒翰報出自己肅王世子的身份,那這大船,他可能就乘不上了。他必須得在哥舒翰面前將自己的立場與父親完全撇清了,否則未來的一切,就仍只是空想。
第50章 對頭
潼關地勢險要,北臨大河,南踞山腰,自古便是緊扼關內諸郡之要衝所在。武后朝時,朝廷在潼關設潼津縣,以加強對潼關的掌控。
如今駐守潼關的唐軍,就駐紮在這依山傍水的潼津縣中。軍中大多數人,都是在當地臨時募來的農民,這些人沒有實戰經驗,揮起鋤頭來,比揮刀還有力氣。可以想見,這樣的一支軍隊,縱然將領的指揮再高明,論實力,也是比不上安祿山手下徵戰多年的東北邊兵的。
但好在去年年末,封常清、高仙芝二位將軍出征潼關時,還從京城帶出了一支規模不大的臨時部隊。這隻部隊雖然也是臨時拼湊出的,但組成這支部隊的成員,卻不是平日裡安享太平的農民,而是散落在長安各處的邊兵。
這些因為種種原因而逗留長安的邊兵,在朝廷的緊急動員下加入了兩位西北大將組建的臨時部隊,而隨著潼關駐軍的人數日益增長,他們也成了潼關駐軍中的中流砥柱。一個個按照原來的軍銜,連升幾級,小兵成了隊長,隊長成了旅帥,在這支體量巨大的萬人軍團中,承擔起了訓練新兵的重任。
如今老將哥舒翰進駐潼關,關內屯兵的數量已經接近二十萬。這個體量相對於一向主張精兵強將的西北系將領,已然是個龐大的數字,倘若有二十萬西北邊兵,就是滅去西域一國,也不是難事。
只是……如今的二十萬唐軍,十九萬多都是農民。如何令這二十萬大軍發揮出其應有的實力,仍然是個巨大的難題。
胡李二人一進入潼津縣地界,就被路上巡邏的守軍給攔住了。
「你們兩個!鬼鬼祟祟的,幹什麼的!」
二人遠遠的就見著個穿著灰布短打的漢子操著一嘴東都官話向他們奔來,模樣似是不善。但這也都在二人的意料之中。
這路是李慕雲選的,他不想走大路,便是因為大路上盤查的都是兩都文吏,一見著他那份來自長安勝業坊的精緻驗傳,這身份也就藏不住了。
但無論走哪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