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雲晉升之路被阻,看似走投無路,可大唐風雨八方的朝局,卻沒有一刻不在變動著。
天寶十五年四月,安祿山部在初次強攻過後,退守陝郡。此時,駐守在陝郡的叛軍將領,名叫崔乾佑,此人雖然只是安祿山麾下眾多部將中的一位,但這位崔將軍,絕非泛泛之輩。
正是這位崔乾佑,在五個月之前,擊敗了當時帶兵守衛洛陽的安西軍名將封常清,逼得封常清、高仙芝部退守潼關,造成了如今朝廷的被動局面。
而半月前,在安祿山針對潼關的猛攻中,這位老兄,也是首當其衝。
這樣一個人,即便放眼天下,也絕對稱得上是一號人物。只不過,這麼個能徵善戰的將軍,卻投在了安祿山麾下,他是親自參加過針對潼關的全部戰鬥的,哥舒翰腦袋裡的戰略部署,他自然也猜得透。
靠強攻,攻不下潼關。所以要想取勝,就必須引唐軍出關。
崔乾佑是這麼想的。而事實即將證明,他的這個想法,即將攪動長安朝堂上,一陣風詭雲譎的震動。
為引唐軍出關,崔乾佑算是做到了極處。他絞盡腦汁騙過了唐軍數以百計的斥候,將麾下精兵藏在陝郡地勢複雜的山谷內,反而將軍中老弱傷殘,充為主力,幾次率兵出現在潼關城下。
三四千的老弱殘兵,跑到潼關下面兜風。城上的官兵夠不著他們,他們也不主動進攻,只一個勁兒的朝城頭這邊挑釁,不把當天的守將給氣得牙癢癢,就不收手。
但無論如何,打了一輩子仗的哥舒翰,又怎會被如此拙劣的伎倆迷惑?唐軍自然是閉關不出,他們眼看著那群傷兵被崔乾佑折騰得叫苦不迭,但最多,也不過是朝著關下罵上幾句罷了。
如此看來,崔乾佑的計劃,似乎是失敗了,可局勢,卻在悄然變化著。
五月中旬,長安城內的老皇帝,收到了一份來自潼關的奏報。報信者,正是明皇安排在哥舒翰身邊的監軍宦官。
那宦官在密報中稱,「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不過兩句話,已然叫皇城內那位不可一世的皇帝,內心產生了波動。
不過幾日功夫,來自長安的傳令使節,已經出現在了哥舒翰面前。
長安使節入關那日,李慕雲還在營帳中陪著胡九彰養傷,閉門不出。他並不知道,整個潼關的命運,即將隨著這一紙詔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甚至不知道,那個曾經對他不屑一顧的病中老人,已經被他的親生爺爺,逼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老皇帝勒令哥舒翰即刻出兵收復陝洛。而哥舒翰這邊,自然也不敢懈怠。這個風疾在身,臥床不起的古稀老人連夜上書,隻言片語,已然將潼關的真實狀況,剖析得一清二楚。
但哥舒翰的書是送上去了,至於皇帝信不信,就又是另說。
這事情說來也是不巧,哥舒翰這邊,只在潼關據守,就算守住了,也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而大唐北邊的朔方軍,卻已經在郭子儀、李光弼兩位將軍的指揮下,在河北連打了幾個大勝仗,戰果卓著。
凡事沒有對比,就看不出高下來。河北戰場的唐軍勢如劈竹,河南這邊,卻一連幾月沒有進展。二十萬大軍白吃了快半年的糧餉,換了任何一個皇帝,心裡恐怕都要不平衡。
到此,倘若是對朝政敏感的將領,應該意識到,在這個關頭,維繫自己與皇帝間的信任,才是重中之重。但哥舒翰到底只是介莽夫,他倒是本分的在潼關駐守,為了長安的安危,不顧病痛,殫精竭慮著,可長安的朝局,卻容不得他。
潼關據守的小半年,哥舒翰在朝中最大的支柱——楊國忠,竟然也開始與這位老將產生了隔閡。
五月,已經對哥舒翰心存疑慮的宰相楊國忠,在皇帝面前再開「金口」。
楊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