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邀請,想讓你去表演,小娘子去嗎?”
“先不要忙著推辭,等等再說,另外我也得好好挑挑!”
既然一時半會兒無法打入衛府,宋禕只好暫時先以打響自己名聲為要,只要她名動四方,就算日後衛夫人想不起她,日後鎮北大將軍回到薊城,說不定也會對她感興趣。
……
很快遼東一場慈善宴會募得數百萬鉅款的訊息就傳遍天下,建鄴琅琊王得知後頓時豔羨不已。
由此可知,遼東富庶可見一斑!想到這兒,琅琊王又開始為江左財政而煩惱。
上次王導提出在江左推行土斷之策,琅琊王欣喜萬分,打算在境內推行。結果卻被各大世家聯袂拒絕,很顯然世家不願有損世家利益的土斷之策得到推行。
沒辦法琅琊王只好按照王導提議,將推行土斷的責任交給王敦負責。王敦倒也沒提其他條件,反而欣欣然接受了琅琊王賦予的重任。
王敦答應得如此痛快,是因為他有自己打算。推行土斷的確不利於世家,可惜這也得看主持土斷的人是誰。由他王敦負責,必可力保王氏利益不失,又能趁機打壓江左士族,可謂是一舉兩得。
要說在江左這種世家林立的地方推行土斷之策,就得靠王敦這樣的強力人物,不然根本就推行不下去。不管王敦如何為自家牟取利益,他強力推行土斷,客觀上增加了江東實力,提高了朝廷財政收入,並且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司馬睿在江左的統治。
推行土斷之策,讓王敦與琅琊王受益匪淺,可也不是沒有後患。其中本就與江左世家不睦的王敦,經過這一番折騰,雙方關係就更加惡劣了。(未完待續。)
第428章 宴請隱士
太興元年七月,鎮北大將軍衛朔再三派人到隴山中延請楊軻、辛謐、索襲出山,盛情難卻之下,在隴山上隱居的三個大才只好坐上馬車前往長安。
漢末至魏晉時期,由於政權交替頻繁,政治鬥爭殘酷,稍有不慎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而且越是有名望的人,越容易沾染上禍患,如孔融、嵇康、潘岳之流無不是因捲入政治鬥爭而慘遭滅門。
因而,在這個特殊時代裡,形成了極具時代特色的隱逸文化現象。
“隱逸文化”最直觀表現就是一大批名士紛紛遁跡山林,不問世事,當起隱士。
儘管儒家創始人孔子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得意時仕,失意時隱,自古而然。
但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隱士之多,恐為歷代之冠。
在這一大批隱士當中,雖有像諸葛亮、王猛、謝安這樣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絕世大才,又有像陶淵明這樣妙筆生花的文人雅士,但大多數都是沽名釣譽、浪得虛名之輩。
楊、辛、索三位是西晉末西北有名的隱士,其才華不在於治世安民上,反而各個都是善屬文、教書育人的學問大家。
隨著遼東軍收復整個關中,各地大學堂正在籌建當中,急需名士大家坐鎮。
故而,衛朔才再三盛情邀請楊、辛、索到長安來。
為了招待好三位隴山隱士,衛朔還把曾隱居商洛山的大儒董景道、臺產、續鹹三人請來作陪。
華燈初上,到了開宴時間,衛朔連忙邀請眾人入座。
隨著遼東實力越來越高,前來投奔的名士大家也越來越多,而每次舉行宴席時,參加的人越來越多。
眾人紛紛謙讓,找到自己的位置後坐下。
緊接著數以百計的簽約女婢男僕,在酒席間穿梭往來,為客人捧菜添酒。沒過多久,大堂內氣氛熱烈起來。
因為是為隱士舉辦的宴會,顯得隆重而不熱鬧,採用目前流行的雙席制,足足筵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