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也提醒了孫綱,中國海軍在有限的發展時間裡,必須把海上防守的範圍擴大到外海島鏈,如果下次對俄作戰,俄國海軍再從歐洲東來的話,中國海軍就可以在外海迎擊俄國艦隊,阻止戰火波及到本土!
根據這個原則,孫綱透過電報和四洋水師提督商議之後,決定對中國海軍的四支艦隊進行重組。
首先,孫綱以軍務部長的身份下令,中國海軍的四支艦隊名稱由前清舊式的“水師”變為“艦隊”,北洋艦隊和南洋艦隊的名稱保持不變,福建水師和臺灣水師合併,更名為“海峽艦隊”,廣東水師更名為“越洋艦隊”,原來的水師提督改稱“艦隊司令”,以求和國際接軌。
這樣,中國海軍由“北洋艦隊”、“南洋艦隊”、“海峽艦隊”和“越洋艦隊”四支艦隊組成,統一歸軍務部長節制,平時在各防區內防守,戰時組成海軍聯合艦隊,稱“大洋艦隊”。
按照孫綱的命令,仿照北洋艦隊司令半年駐旅順,半年駐威海的慣例,南洋艦隊司令林國祥半年駐上海,半年駐琉球那霸;海峽艦隊司令劉步蟾半年駐福州,半年駐臺灣基隆。將中國海軍的防守範圍擴大到外海島鏈。
為了增強其他三支艦隊的實力,孫綱下令將北洋艦隊的“海天”、“海圻”兩艘巡洋艦調給南洋艦隊,“海容”、“海籌”、“海琛”三艘巡洋艦調給了海峽艦隊,“海陵”、“海勳”、“追日”三艘巡洋艦調給了越洋艦隊。
林國祥、劉步蟾和程璧光知道後都十分高興,北洋一下子就分出去了八艘巡洋艦給他們,這“禮”送的也屬實大了點。
北洋艦隊司令葉祖圭倒沒覺得太“肉痛”,因為他已經知道了,改裝後的兩艘俄國大型巡洋艦“留裡克”號和“阿斯科爾德”號,肯定是自己的了。
還有一艘六千多噸的正在改裝的“米寧”號艦載魚雷艇母艦。
甚至北洋船政局從智利買來的那些大型巡洋艦,也肯定是非北洋艦隊莫屬了。
包括北洋船政局現在還在日夜趕工的艦船,將來也大都是北洋艦隊的了。
北洋艦隊將成為中國海軍的主戰艦隊,這個訊息讓葉祖圭和北洋艦隊的海軍眾將們聽了都興奮不已。
孫綱隨後還向李鴻章建議說,“己亥之亂”前的清朝政府曾要在天津大沽口舉行“海軍會操”,並邀請各國參加“海上閱艦式”,各國政府都已經答應了,但因為中國發生戰亂而未能舉行,“華夏共和國”取代清朝成立後,不妨向各國“重申前意”,表達“同友邦敦睦之意,且可揚我國威軍威,使列國不敢輕易啟釁。”
李鴻章召開政務院會議商議後表示了同意,並讓外務部再次向各國駐北京使館發出了邀請的正式照會,各國都作出了積極回應,連俄國人都表示要派船參加。
俄國人的這個養氣功夫,屬實非同一般。
由於“華夏共和國”現在取代了清朝,在一定程度上給原來和清朝保持“宗藩”關係的中國屬國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但經過朝鮮的率先“表態”,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在清王朝全盛的時候,中國周圍的好多國家都向中國朝貢,和中國保持著宗藩關係,象朝鮮、琉球、拉達克、哲孟雄、不丹、尼泊爾等山外諸國,蘇祿、越南、緬甸、南掌和、暹邏等東南諸國都是中國的宗藩,這種“宗藩”關係並不是近代的那種“保護國”和“殖民地”關係,而是基於傳統文化理念上的名義上的不會被宗主國干涉內政的自治屬國和宗主國之間的關係。清朝與周邊國家存在的這種宗藩關係表面上看來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係,周邊國家要向清朝“稱藩納貢”;接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與印璽。而實際上這種宗藩關係只是維繫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係的一種形式,並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