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林榮眼裡全是堅毅之色。
儘管大侯王朝是被林家所滅,拋開這一點,侯雲策對林榮充滿了敬意,林榮光之長遠,實非平庸之人所能理解。
林榮和侯雲策對於三關三鎮都沒有放在眼裡。對於準備充分的十分禁軍來講,這三關三鎮不過是極小的攔路虎而已,他們地眼光不約而同盯緊了幽雲十六州地關鍵——幽州。
四月十六日,大軍休整充分,楊光義奉命率領兩萬鐵騎軍襲取乾寧軍,
乾寧軍是契丹境內東南重鎮,自從石敬瑭將其割讓給契丹以後,契丹改乾寧軍為寧州,由契丹將王洪任寧州刺史,領三千騎兵駐防於此。楊光義統轄鐵騎軍兩萬人如猛虎一般撲到了寧州,將寧州圍得如鐵桶一樣。
契丹將王洪本是漢人,見大林軍勢大,高掛免戰牌,堅守不出。
契丹人地三關三鎮,全部是任命的漢將,這裡也有著歷史淵源。
在九四七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攻入了後晉都城大梁,他就在大梁建國號大契丹,定年號為大同。契丹軍進入大梁以後,大肆掠取財物、俘擄奴隸,俘擄了晉出帝,並把後晉宮女、宦官以及方技、百工、圖籍、石經、銅人等全部運走,與此同時,佔據各地地契丹兵不甘示弱,四處搶劫,極盡殘忍之能事。
如此危機關頭,後晉殘部和各地義軍聚集於山林,少則千人,多則萬人,四處出擊契丹軍,比較出名的就有滏陽梁暉,他率軍攻打了相州,盡殺相州契丹兵,自稱「留後」,陝州的後晉軍指揮使侯章、趙暉擊殺契丹人使長,據州城反抗契丹人,另外,澶州王瓊、丹州高彥詢、徐州李仁恕,都各自率軍和契丹軍作戰。
耶律德光沒有料到中原百姓如此難制,不斷損兵折將,被迫退出了中原,他在回軍路上,總結出兩條經驗,一是對於漢地,不能縱兵擄掠,否則眾多漢人造反,契丹軍實在難以支撐;二是必須要由漢官來統治漢民。
這兩條經驗催生了以後契丹國的南、北面官制,「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幽州以南地三關三鎮,全部是用漢兵漢將。
大軍圍城之後,楊光義並不急於進攻,命人把勸降書射進了寧州城。
寧州城內絕大多數是漢民,此時距離石敬塘割讓幽雲十六州不過二十多年,眾多漢民仍然心向中原,契丹人的統治並不穩定。
寧州寧將王洪雖是漢人,身穿契丹人的傳統服飾,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腰間束帶。下穿長褲,褲在靴筒之內,契丹人和漢人接觸時間很長,不少契丹人以穿漢服為榮,王洪這一身行頭穿起來,比契丹人還要契丹人。
由於是守城,並不需要衝鋒陷陣,他只穿了一件皮甲,接到勸降信,不斷掂量,一時難以決斷,在王洪心目中,大契丹和大林沒有區別,關鍵是看那邊更強。
第二天,王洪正在城牆下的軍營裡呼呼大睡,忽聽城牆上鼓聲、叫聲大作。他提起長槍,幾步竄上了城牆,只見漕運河上帆牆如林,沿河西岸兵馬如蟻,王洪沒有想到大林軍隊如此眾多,看了一會,對著親衛喊道:「快給我拿漢服出來。」
親衛飛一般地朝城牆下跑去,不一會,就取過一套衣服。王洪脫下契丹軍服,對親衛道:「把衣服拿下去放好,別弄髒了。」換上漢服,王洪悄悄地對身邊副將道:「大林軍勢大,不如投降吧。」
副將是王洪心腹,跟隨王洪時間已很久了,他看著王洪換上漢裝,已猜到了他的心思。就道:「我們本是中國人,現在是重歸故國,正是順應了民心。」
寧州全城有九里長,全城守軍不過三千人,站在城牆上稀稀拉拉,而且大林軍隊來得突然,城牆上防務也極不完善,檑木、石塊等戰具在匆忙間也沒有備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