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是遊牧民族,向來騎射立國,騎射不僅是本領,更是生活技能,契丹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以射箭為戲,最著名的為射兔和射柳之戲。
何謂射兔之戲:「每年三月二,刻木為兔,分朋走馬射之。先中者勝,負者下馬進酒,勝者於馬上飲之。」
何謂射柳之戲:「端午節來臨之際,凡重五日拜天禮畢,插柳球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正是由於契丹人普遍愛好騎射,所以,在幽州城內的契丹軍雖說並不精銳,可是箭法卻依然精準,他們一輪急射,讓跟隨在撞車後面的大林軍盾牌手、長槍兵折損甚眾,被迫後退。
翻過木柵欄的契丹軍士已經和鎧甲軍士鬥在了一起,每個撞車上有十柄開山大斧,這是為十名力氣最大的漢子所準備,專為用來劈砍城門,當契丹軍士圍上來之時,鎧甲漢子或提巨斧或抽腰刀,和契丹軍士鬥在了一起。
不過幾個回合,地上倒了一片契丹軍士。
耶律洪倉見大林軍武士身披鐵甲,契丹軍士手中的刀槍難以對他們造成傷害,靈機一動,下令道:「用套馬繩。」
契丹守軍全是騎軍,有不少軍士帶著套馬繩,很快,就有數十名契丹軍士手持套馬繩翻過柵欄,鎧甲武士行動原本就有些緩慢,不斷有武士被套馬繩套住,再被拉倒在地,鎧甲武士只要倒地,契丹人就一擁而上,刀砍棒打,根本不給武士爬起來的機會,接連有二十幾名鎧甲武士命喪於套馬繩之下。
這一百二十名鎧甲武士是韓通地破敵制勝的心肝寶貝,經過許多大仗都未曾折損,此次打一個簡陋的小營地,竟然損失不小,韓通眉毛倒豎,大吼一聲,道:「弓箭手上前,放箭。」
踏張弩的穿透力強於弓,能夠擊穿鐵甲。弓箭距離稍遠,就難以穿透有鐵鎧和皮甲兩層防護,所以韓通只是命令弓箭手放箭。
鎧甲武士陷入了苦戰,一條條致命的套馬繩隨時會沖天而降,正在危急關頭,一陣密集地羽箭射來,身邊的契丹人幾乎全部被射倒,鎧甲武士們身上亦中了不少羽箭,「當、當」聲音不絕於耳,遠距離的羽箭射不透鐵甲,卻能射穿契丹人的皮甲,這一陣亂箭就如一陣及時雨,解救了鎧甲武士。
幾名巨斧武士殺出了性子,他們不再用撞車,就舉著巨斧,從撞車撞出地幾個缺口沖了進去,守在缺口處的契丹軍士無法抵擋兇猛的巨斧,近身的契丹軍被砍得血肉橫飛,很快,十幾位匹斧武士就佔據了缺口,其餘武士手持腰刀,在巨斧武士的掩護之下,硬闖了進去。
鎧甲武士一共有一百二十人,傷亡了近二十人,剩下約百名武士全部衝進了木柵欄內,這些武士均為青州習武之人,沖入了契丹軍營之後,二十人組成了一個方陣,雖然被契丹人團團圍住,卻絲毫不懼,在營地是左衝右突,契丹軍士雖多,急切之間卻對這些鐵甲軍士無可奈何。
耶律洪倉急道:「套馬繩,快用套馬繩。」
契丹軍士的套馬繩一般掛在戰馬身側,丟失了戰馬以後,絕大部分套馬繩也隨之而去,剛才柵欄外一戰,最後的套馬繩孔消耗殆盡。
韓通見鎧甲武士衝進了營寨,下令道:「全軍出擊。」
中軍戰鼓再次響起,青州軍在弓弩手的掩護之下,兇猛異常地撲向契丹軍營。
儘管契丹軍營已經大亂,可是仍然有不少契丹箭手冒著大林軍地弩箭,伏在柵欄後面,拼命地向衝鋒的大林軍放箭,等到大林軍靠近木柵欄之時,一排排青州軍中箭倒地。
大林軍如洪水一般,很快淹蓋了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