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往的老舊的“我”早已累積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侮辱、奉承、痛苦、知識——它能不能逐漸變得愈來愈好?從此處到彼處確實需要時間。但是人真的能變成理想中的模樣嗎?你真的能變成更高尚、衝突更少的人嗎?這個“我”就是把“我”與“非我”、“我們”與“他們”、“美國人”與“印度人”、“蘇俄人”界分開來的一個存在。因此,這個所謂的“我”能不能變得更好?還是,這個“我”必須徹底靜止下來,不再想變得更好或變成理想中的模樣?你一旦認為有一個更高、更美好的東西,你就否決了你的善性。

冥想乃是徹底否決掉“我”,讓心不再自相沖突。一個沒有任何衝突的心,並不僅僅是念與念之間出現了空當,而是徹底從衝突之中解脫了。而這就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工夫。

一旦認清了心理上的時間感,你的心就會出現空間。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的空間有多麼狹窄,包括內在與外在?住在大都市裡,就像是住在狹小的衣櫥裡差不多,所以我們才會變得愈來愈暴戾,因為我們需要外在的空間。但是你有沒有真的去發現過我們心內的空間有多麼狹小?我們的心填滿了各種的想象,還有我們所吸收的各種形式的制約、影響及宣傳。我們的心中充斥著人類的發明、思想、慾望、渴求、野心和恐懼等等東西,因此它已經沒什麼空間了。如果你深入探索就會發現,冥想便是放下這一切,讓心中出現無邊無界的空間。這時心就寂靜了。

你也許已經從某人那兒學到了一套冥想方法,所以你認為自己必須修煉,心才能安靜下來;心能安靜下來,開悟才有望。這便是你所謂的“冥想”。

但是這樣的冥想根本是胡鬧,因為當你在修煉時,一定有一個實體在那裡不停地鍛鍊自己,這麼一來你的心就會變得愈來愈機械化,愈來愈不敏銳,愈來愈有限。因此你為什麼要修行?你為什麼要讓別人介入你和你的探究之間?為什麼要讓傳教士、你的宗師或你的書本介入你和你想發現的東西之間?是不是因為恐懼?是不是因為你想得到別人的鼓勵?還是因為你不能確定自己有能力,所以才倚賴別人?當你因為不確定而去倚賴別人的時候,你最好先弄清楚你所選擇的物件是不是跟你一樣不確定。假設你所倚賴的物件很確定自己的發現,那麼他一定會說:“我通透了,我已經成就了,我即是道路,跟著我吧!”這時你要十分小心這個聲稱自己已經通透的人。

因為,開悟並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它不是一勞永逸的。你真正需要了解的是我們生活中的混亂和失序。充分理解了混亂之後,秩序自然會出現,然後心就清明瞭,心就不再疑惑了。這種確知的狀態並不是靠智力而達成的。當你的心很清楚地認識了混亂之後,知覺之門自然會開啟。門後的東西是無法言傳、難以形容的,任何一個企圖去形容它的人,都還沒真的見到它。它是無法言傳的,因為語言並非那真實之物,形容詞亦非被形容的物件。你所能做的只有全神貫注於你的關係之上,認清每當刻板印象出現時,全神貫注的心境就消失了,並且還要去了解享樂和恐懼的本質,看到享樂並不是愛,欲求也不是愛。

你必須為自己去發現一切事物的真相;沒有任何人可以告訴你。譬如每一種宗教都強調戒殺,不過對你而言這些都只是一堆教條罷了,你如果夠認真的話,就必須為自己去發現箇中的深義。前人說過的話也許是真的,不過那個真理不是你的。你必須親自去發現戒殺真正的含義是什麼。那才是你的真理。同樣的,你不能倚賴別人或別人發明出來的修行體系,也不能臣服於某位宗師、老師或救世主,你必須自由地探索孰真孰假,為自己去發現如何才能毫不費力地活在世上。

這一切都是所謂的冥想。

點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徹

追尋的終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