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比如你遇到有人恃強欺弱,這就是你該做的,如果你這個時候說心外無事,只要不動心,就不去做,那就不符合心即理的要求;三、有些事雖然被道德家們鄙視,但如果在你能力範圍內,你依然可以做。比如追逐權勢名利尊位,如果你有超人的智慧,在不違背良知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去做?

毋庸置疑,“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們在內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瞭,它會指引你,做到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們心中,那麼,每個人不必向外去尋求,就可以在內心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

這個世界裡有屬於你自己的天地萬物,屬於你自己的功名利祿,它是一個精神和物質並駕齊驅的光明世界。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最後,我們來談談王陽明提“心即理”的用意,也就是他所謂的立言宗旨。

在多次講學中,王陽明的弟子都對“心即理”有過疑問,在這個問題上,王陽明可能解釋了很多次,他自己都解釋煩了。所以有一次有弟子再問他時,他沒有對“心即理”進行解釋,而是說:“你們啊,問來問去的。你們從來沒有問過,我提出這個法則的用意是什麼?現在,我就要你們知道我的立言宗旨。我為什麼要提‘心即理’呢,除了我經常解釋的我們心中有無所不能的良知外,還有一個原因。從古到今,太多的人本心和表現出的外在的道理一分為二,這樣就出現了許多讓人備感傷痛的問題。比如春秋時期陸續出現的那五位霸主表面上宣傳他們‘尊王攘夷’,實際上,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是想自己做老大,‘尊王攘夷’只是一個口號,一個手段,而不是一個道理。這就和他們內心的想法分道揚鑣了。心就不是理。

“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來做事,不要矯飾,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尋求,這才是王道的真諦,亦是我立論的宗旨。”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這點。

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宰相管仲臨死前對齊桓公說:“我有個秘密要告訴你,你一定要記住,不然,霸業將在你身上終結。”

管仲幫齊桓公取得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位置,齊桓公對其言聽計從,尤其這是管仲的臨終遺囑,所以齊桓公馬上提起十二分精神等著管仲要說的秘密。

管仲沒有說,而是問:“你的寵臣易牙如何?”

齊桓公回答:“他曾把親生兒子烹飪給我吃,對我太好了。”

管仲又問:“你的寵臣豎刁如何?”

齊桓公回答:“他主動閹割自己陪在我身邊,大好人。”

管仲再問:“你的寵臣齊開方如何?”

齊桓公回答:“他更沒的說,自己是貴族,卻主動當我的奴僕,寸步不離,三十多年都沒回過家,沒人比他更忠誠了!”

管仲在床上嘆了一聲說:“這三個人都不咋地。你想啊,誰不喜歡自己的親生兒子,易牙卻把他宰了。誰願意自發地做太監,豎刁卻把自己閹了。誰不喜歡和家人在一起,齊開方卻三十多年不回家!”

齊桓公不以為然地問:“你到底想說什麼嘛?”

管仲說:“我上面說的是天理人心,他們違反了天理人心,所以他們都不是真的為您好。”

如果王陽明在管仲身邊就會用心學解釋說:“這三人表現出的一臉忠貞並不是真心的,只是一種手段,不是道理,心與理不合。再進一步說,這三個傢伙在演戲。”

管仲的遺囑齊桓公完全沒聽進去,結果幾年後他得了重病,三人聯合把齊桓公活活餓死在宮中,齊國霸業也就此終結。

最後,王陽明告誡他的弟子們:做人一定要心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