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正的君子要遠離廚房,因為廚房裡總殺雞鴨,看到它們血淋淋的樣子,心都碎了。這是什麼?這就是仁。

可這是高調的理想主義,很多人是不能實現萬物一體的。不能和萬物一體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不仁的人。仁,古典儒家解釋為愛人。這個解釋毫無意義,正如我問你,什麼是刀?你說,可以殺豬。程頤和他的理學家朋友們對仁的解釋是,生生不息就是仁,也就是對萬物懷有活潑的、敏感的態度。我們今天說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是麻木不仁,麻木就是不仁。最後,理學家們給“仁”下的定義是:生理上有對萬物的知覺,這一知覺進而能感悟到道德性的東西。

王陽明進一步闡釋“萬物一體”。他說,所以說“萬物一體”,是因為我們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天地萬物依我們的心而存在。沒有我們的心去看,天高地厚就不存在。反過來,沒有天地萬物,我們的心也就不在了。所以二者是一氣貫通的。

王陽明的這段話似乎是唯心論,他的駁論是:“你看那些死去的人,他們的天地萬物在哪裡?”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沒有天地萬物的概念,那就是心不在了。只有死了的人心才不在了。

“萬物一體”除了上面的解釋外,還有一種更通俗的解釋。比如,豬和我們是一體的,因為豬出生後就註定要被我們吃掉,它的肉到了我們的胃裡,就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植物也是和我們一體的,中醫在這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大部分中藥都是植物,它們進入我們的胃裡後,幫我們驅除病痛,由此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就是連糞便也是和我們一體的,它們被農夫用來當作肥料栽培蔬菜,蔬菜被我們吃進肚子裡,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但這種解釋似乎並未被王陽明認可。王陽明的解釋是,天地萬物所以一體,是因為我們的心和萬物有感應,見到豬被殺,我們心裡不舒服,說明我們和豬有感應;見到草木被折斷,我們心裡不舒服,說明我們和草木也有感應。所以萬物是一體的。

我們為什麼能感應到萬物,就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有靈明,這個靈明就是良知。良知提醒我們,要把萬物和自己當成一個整體,對萬物說,我愛著你的愛,痛著你的痛,傷悲著你的傷悲,快樂著你的快樂。

萬物一體,其實就是萬物即我心,我心即萬物。沒有了我的心,萬物就不存在;相反,如果沒有了萬物,那我的心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簡單來說就是,我和萬物,誰都離不開誰。王陽明說,眼睛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顏色為基礎的,耳朵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的聲音為基礎的,嘴巴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的味道為基礎的,而心之所以存在,就是以萬物的存在為基礎的。

這就是體用論。所謂體用論是和因果論相對立的。如果說,因果關係是風同波的關係,那麼,體用關係就是水同波的關係。因果論者認為,為什麼會有波濤,是因風而起的。體用論者則說,哪裡有什麼因為所以,水之為主體,波是派生的,兩者雖然是不平等的,但絕不是什麼因果關係,而是誰也離不開誰。水離開了波,就失去了它作為活的一面,波離開了水,就失去了它作為死的一面。這正如一個水杯,中間空的是“用”,四壁是“體”,體和用能互相離開嗎?

我們對“中體西用”這四個字絕不陌生,它是被西方列強打得鼻青臉腫的大清帝國中的知識分子和官員們提出的一個振興祖國的計策。意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學為杯子的四壁,以西學為杯子的中空,問題是,誰能離開誰?

王陽明的萬物一體的感應論,就是體用論,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體,單方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心外無物

知道了“萬物一體”,我們正式來談“心外無物”。

王陽明心學史上“心外無物”的故事很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