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漫給的價格很實在,其實也說不上實在就是比別人便宜一些。細糧兩石粗糧三石可換一畝地,換的時候可以簽訂條款作為此地的佃農。這個大財主周家也是這麼做的,不過就是佃農跟財主是三七分,且佃農要負擔一切稅收等費用。 董小漫本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她不願意趕盡殺絕做那落井下石的事情。她雖然也是三七分成,卻是由她來負擔稅收並且還給提供種子。 這麼算來某一戶家裡有人丁四人田地六畝地的話,按照當時的每丁每年兩石粟的要求的話。董小漫要負責八石的賦稅,按照平均產量算每畝一千斤也就是八石左右,這樣算的話董小漫可要比周財主好上太多了。六畝地多算也就是五十石,董小漫也就是得了三十五石,去掉八石也就是二十來石的收益。而那佃戶無論豐收還是顆粒無收,每年總能的上十五石的糧食。 所以當董小剛將訊息放出去的時候,很多人慕名而來。董小剛家裡是山裡人,沒有上級主管部門,辦公場所就設定在了自己姐姐家。 村子裡很多人也跟董小剛相熟,沒想到二郎的小舅子居然是個小財主呢。聽聞董小剛是有親戚做糧食店的老闆,早就感覺糧食要漲價而且早就屯了糧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看見從前頗為瞧不起的董小剛一瞬之間竟然成了財主了,李氏心裡很不是滋味,心裡埋怨著自己沒有個好親戚。 柳氏瞧著那頭紅火著,心裡也是羨慕得很,心想要是當初自己買些糧食是不是也能賺上一筆? 想到這裡柳氏猛然想到二郎走之前曾經多次明裡暗裡要公公跟大郎多買些糧食囤積在家,那時他說這家裡人口多今年收成不好有備無患。是不是當時二郎已經有了旁的心思,自己家囤積了糧食不說呢。 柳氏將想法告訴了大郎,大郎也覺得有道理:按理說董家有這麼個親戚,不可能不告訴二郎的。可是二郎居然不說,那豈不是不讓家裡人賺錢? 大郎氣哼哼的跟父母告狀,話裡話外都透出二郎早就藏了私心的話。張老爺子倒是無所謂,他其實本質上還是個老實巴交的抱著吃不好餓不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 張老太是最害怕兒子不跟自己親的,當下破口大罵董家不是東西不顧親戚情面的話。三郎覺得煩,開口道:“就算二哥知道了又如何,就算他告訴你們了,你們那個時候就信了?” 大郎開口道:“只要他說了,我們就算是借錢也要買的。” 三郎冷笑道:“二哥是神仙麼,他就能知道糧食一定能漲?去年二哥種白菜的時候,你們是這麼說的?可是後來二哥將那白菜賣的那麼好,你們不也是紅了眼睛?” 大郎不服氣的白了一眼道:“你懂什麼,若他說是那位郭老闆給指的路我們就信了。” 三郎不屑的說道:“以你們的為人,若是今年沒有漲價,你們是要埋怨死二哥的。到時候不知道要怎麼鬧的,我勸你們還是好自為之吧,不要做那不要臉皮的事情。還嫌臉丟的不夠麼,哼。” 看著絕塵而去的三郎,大郎氣的臉皮發紫,指著外頭對著父母道:“你們看看,如今連三郎都不把我放在眼裡了。我這個做大哥的,越來越沒有地位了。” 張老爺子聽見三郎的話心裡也有些觸動,瞧著大兒子那德行也是不願意搭理他。一伸腿徑自走了,丟下一屋子的人大眼瞪小眼的。 其實囤積糧食換地的人很多,不只有董小漫一個人的。有那村裡的老人也是害怕家裡糧食不夠吃,算計好了才會賣一些糧食作為平時的費用,剩下的都留下來。 這個時候土地變得便宜了,當然用糧食換地,自古地就是個好東西,那可是你家業的根本。 張老爺子也從來沒怎麼動過三郎的產業,所以家裡的糧食還算是豐厚。看著張老太用四擔細糧換了兩畝地給三郎,大郎心裡直癢癢。但是那東西他清楚是三郎的,自己也只能幹看。 大郎家裡的糧食其實很多的,可是當初從董小漫手裡軟磨硬泡的要了那鋪子。將糧食都運到了城裡,後來時運不濟又懶得拉回來就順手賣了錢。 現在大郎手裡有銀子可是沒有多少糧食,看著那天價的糧食跟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