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錢財上的事情,李強重新把注意力轉回龍頭山基地的建造上。
他的意念沉浸在龍頭山上,龍頭山從上至下最高處260米,山體最寬處300米,上下合計一下,不嚴謹的計算一下,相對寬敞的居住環境下,可以住10萬人,但考慮到各類功能區和配套裝置,這個資料要打好幾個折扣,先在暫定住下3萬人。
以滿足3萬人的吃穿住行來做為為建築的核心設計思路,接下來就是填充了。
將整個山體內部掏空成一個立體梯形的結構,留足60米的外層,這60米會拿出5米參照個人基地,做出一片隔溫層,不同於個人基地的是,個人基地是不做填充的而是作為管道的空間進行利用,而這裡是地面上的建築,需要更在意保溫的效能。
隔溫層內會蓬鬆的塞滿玻璃棉,並且在隔溫層的兩側再附上一層石墨烯保溫層,形成三層保溫,玻璃棉可以抵禦零下100度的嚴寒,兩層石墨烯通電後會發熱做為雙保險,可以在至暗時期提供額外的保障,加上50米的岩石層,應該足夠應付保溫問題了。
仿造外面的高樓大廈,在山體裡建小區,高的地方起高樓,而山體較矮的地方則是建成小洋樓一樣的區域層數少一些,造完滿足3萬人每人120平方的的房子後,開始考慮可持續問題。
按照設想,內裡空間至少還有60的空白區域,均勻在各大樓區建立公共食堂和公共洗漱區域、公共衛生間,所有人集中解決個人問題,避免資源浪費的同時,也可以更簡單的做到資源回收再利用。
公共食堂和洗漱區域的正上方就是每層3高的畜牧養殖層,根據所在地方的的山體高度決定有幾層。
這裡提供大量的全光譜補光燈,模擬養殖環境,也是倖存者的工作場所之一。
而正下方則是一片沼氣池,用於利用各種排洩物和廚餘產生可利用的清潔能源“沼氣”。
所有的洗漱用水則是和個人基地的設計一樣,利用吸附裝置淨化後,重新利用。
接下來是物資倉庫,均勻設定山體最高的地方,圓筒狀中間是兩座貨梯,整個倉庫設計儲量和龍豐村倉庫也差不多,到時候會將物資全部存到這個建築,做為渡過前期的重要保障。
再來就是能源,意外發現的熱幹巖,讓這件事成為了最容易解決的問題。
李強手裡比比劃劃,在腦子裡繪製出了整體的結構,並且東瞅瞅西畫畫的完善著細節,整個設計圖刻畫在一塊浮在他面前的巨大石板上,這便是設計初稿了,將石板放在了龍頭山的山體內後,他來到龍頭山的正南方,異能覆蓋300米長的山體部分。
心念電轉之間,內部就被掏空形成了第一批純花崗岩建築群,建築裡呈環形,中間則是一層層巨大的農場。
建築群的頂部和底部都有進入農場的區域,農場四個方向預留了電梯安裝位,
最底下的兩層分別是公共食堂和公共洗漱中心以及公共衛生區。
將地底掏空後,形成了一片高5米高直徑200米的空間,掏出來的的土則是用異能遊走了一遍讓它成為適合種植的土質,均勻的鋪在了每一層的農場之上,還是不太夠,到時候還需要從外部挖一些過來。
掏空山體得到的花崗岩拿出一部分鋪在了地底空間的地面和牆面並且豎立十多根直徑5米的巨型柱子,支撐上方的綜合公共中心,立柱頂千斤,但是當自己散去異能時,綜合公共中心立刻向下陷去,李強趕緊調動異能將綜合中心抬起,原來是土質支撐不住如此“細”的柱子,陷下去了,他繼續抬著綜合中心。
將掏出來的石頭碎掉一部分和地底空間下的土壤充分的混合和壓縮,使整個地下空間的地基就變得堅實無比,並且將柱子的首尾全部放大,形成梯形的柱頭柱座。